关于智驾的新闻霸榜社媒平台,这很正常。不过,这条新闻却很特殊:广东云浮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睡觉,车辆超速行驶1小时以上,行程超100公里。涉事司机称因“太困”启用智驾系统,最终因“超速20%未达50%”及“疲劳驾驶”被记6分并罚款400元。
处罚的并不重,但与“智驾”关联起来,就有了舆论噱头。有人说,这是智驾替主人开出的第一张罚单。有道理,但并不准确。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特斯拉的FSD入华,铺天盖地的特斯拉智驾能力“全民测试”,就有很多博主表达了“智驾不靠谱”观点,理由是试了一天,闯红灯、压实线、超速等等交通违法行为频现,直呼“分扣光了,钱包罚瘪了”。这也是所谓智驾,实力坑车主的行为特征。
现在,智驾的称呼被规范为“驾驶辅助”。管你是L2、L2.5、L2.9,还是L2+、L2++、L2+++,统统都在五一假期的时候修改了官网名称,连北方粗粮品牌的酥妻也整出了类似的动静。
而这起高速上的“智驾罚单”背后,更有着让人细思恐极的原因。前些天孩子幼儿园请来交警叔叔做报告,站在门口听了一句话“不要心存侥幸!每一条交通法规都是用血泪写成的!”杠精们可以抬杠说,人开车也违章扣分,为啥智驾就小题大做?特别想知道事儿出在杠精身上了,还会不会这样说。
因为辅助驾驶终归只是辅助,开车的人如果自己连不违章都控制不了,干脆别开了。如果你不喜欢听道理,那就说点带情绪的。自己对自己负责,别威胁到路上的其它人。
事实上,智驾的过度宣传闹剧,已经在今天上海车展的喧嚣中降温了。但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迭代,不会因为营销跑偏而终止。从L2到L3甚至L4、L5,从驾驶辅助到未来有一天是否可以正大光明的叫智驾,这毋庸置疑。技术是好技术,关键是人,对过度解读说不的同时,也希望用户会用。
虽然都说“拿用户当小白鼠”,但人真的不是小白鼠。人有脑子,更有判断力。小白鼠尚且知道趋利避害,何况人了?用户也要知道,自己不做小白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接到了马扁子的电话,就要有识破的能力,这叫反诈宣传。用户开上了车,手握方向盘时,就要有“掌控命运”的能力。不管啥布斯还是钢铁侠们说过啥,开车不能睡觉用人提醒吗?手不离开方向盘做好接管准备不知道吗?如果不会开车,那就不要因为有“驾驶辅助”而开车不行吗?不管有没有所谓“智驾险”兜底,安全放在第一不行吗?这都是最简单的道理,难道对各种布斯、各种铁侠的盲目崇拜,真的到了能赌上自己的地步了?你要说是,那谁也没有办法。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普通人的选择很少,但有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些。记得口罩刚开始的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怎么负责?口罩戴好就是最基本的要求。那时也有人抬杠,但是时间久了,见过对自己不负责的后果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后果,是最好的老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