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车圈里有桩事儿,奔驰两位高管的发言,一个说“不打价格战”,另一个摆出“智能不是豪华核心”的论调。
这说法,听着怎么就那么像自家长辈,一边嘴里念叨着“手机再好也不能当饭吃”,一边自己却乐此不疲地刷短视频,透着一股子对新时代的“迟钝”和那股子老派的固执。
国产车那边,早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智能座舱的体验,已经能做到比贴身秘书还了解你。
一句语音指令下去,导航、音乐、空调,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而那零重力座椅,跑长途简直就是“躺赢”的利器,腿一伸,就能在车里安然入睡。
至于高阶智驾,在高速路上,双手可以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尽情欣赏窗外风景,这才是“智能豪华”的真正姿态。
人家早已将这些视作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内卷,推陈出新。
奔驰所坚守的,依旧是那套“百年传承的机械精密”、“精湛的底盘调校”以及“深厚的品牌底蕴”。
这些固然有其价值,经典之物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像我衣橱里那件穿了十几年的老皮夹克,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保暖,更是岁月的沉淀和一份难以言喻的踏实感。
然而,问题在于,在当今社会,特别是“95后”乃至“00后”这些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豪华”的定义早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他们追求的是流畅无碍的智能化体验,是能够随心所欲定制的功能,是人与车之间无缝衔接的互动。
对他们而言,一个车机反应迟钝如老式计算器,智驾系统保守得像个初学者,人车交互笨拙得像个机械臂,即便发动机运转如丝般顺滑,内饰皮革触感如同婴儿肌肤,也无法称之为真正的“豪华”。
奔驰高管的言论,似乎还停留在过去那个时代。
你们习惯了向“60后”、“70后”甚至“80后”讲述品牌故事,强调工艺、历史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套逻辑在过去确实屡试不爽,毕竟那个年代,能够负担豪华车的消费者,大多人生阅历丰富,追求稳定和体面。
他们愿意为“百年传承”的光环买单,为“德国制造”的严谨买单。
然而,时代的车轮从未停止前行,消费主力军正不可阻挡地年轻化。
“00后”们,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他们从小接触的是智能手机、语音助手、各种APP,数字化的体验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肌理。
对他们而言,汽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它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是生活空间的一种延伸。
因此,当奔驰还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权衡,生怕“过度智能化”会冲淡品牌的独特调性时,国产新势力们早已将智能座舱和智驾能力作为了核心武器,不惜成本地进行迭代更新。
其结果便是,在用户最能切身感受到的智能化体验方面,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甚至被远远超越。
回想一下,当“00后”真正成为豪华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时,他们还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为“我们造车一百多年了”这样的说辞买单吗?
品牌的“历史光环”还能提供多少溢价?
当智能体验从“锦上添花”变成了“必备选项”,一味固守“机械豪华”的传统认知,奔驰还能跟得上新玩家的步伐吗?
我并非否定奔驰在机械领域的深厚造诣。
奔驰的底盘调校、操控感受、行驶品质,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真功夫。
例如,奔驰E级那种稳重又不失灵活的底盘表现,过弯时那种坚实的支撑力,以及人车一体的驾驶感受,都是许多国产车还在孜孜以求的目标。
再如那标志性的三叉星辉,无论行驶在何处,它都象征着一种身份,一种品味。
但是,正如“画龙点睛”之语,单凭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底蕴,在当今时代已不足以完全打动年轻消费者。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能够触动心灵的体验,是那种“哇,这个车简直太懂我了”的惊喜。
打个比方,奔驰的MBUX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与一些国产车相比,在语音识别的精准度以及场景理解能力上,仍显不足。
当你希望它为你寻觅一家地道的川菜馆,或是播放一首尘封的旧曲时,它或许能完成任务,但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感,似乎仍有提升空间。
而国产的头部品牌,它们在这一领域投入巨资,算法不断优化,用户反馈及时,迭代速度惊人。
你听听看,那些国产车的语音助手,是否越来越像你的贴心管家,甚至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偏好?
再谈智能驾驶辅助。
奔驰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很多场景下表现出色,例如其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功能,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确实能显著减轻驾驶者的疲劳。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下不少国产车已能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实现相当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例如自动启停、自动变道、识别交通信号灯,甚至精准的自动泊车入位。
这些功能,对于在城市中穿梭的通勤者来说,无疑是福音。
奔驰高管此次的言论,在我看来,多少流露出一种“心虚”。
这不仅是认知上的偏差,更是战略上的犹豫。
他们并非没有意识到时代趋势,也在智能化方面有所投入,但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使得他们在战略优先级上,依然将“智能”置于传统机械豪华的“从属”地位,甚至仅视为“锦上添花”的点缀。
这就像你明明知道网上购物更为便捷,却依旧习惯于亲临实体店,感受“眼见为实”的踏实。
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很可能让你错失重要的机遇。
那么,奔驰的这两个“坚持”,还能维持多久?
“不打价格战”这一点,我认为尚能维持一段时间。
毕竟,作为豪华品牌的标杆,奔驰仍享有强大的品牌溢价和用户忠诚度作为支撑。
然而,如果国产车继续以更具侵略性的价格策略,配合不断提升的产品力,消费者是否会产生“同等价位下,我能获得更智能、更新潮的产品”的想法?
这个平衡点,着实难以拿捏。
至于“智能非核心”的论调,我则认为其前景堪忧。
当“00后”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当智能体验被视为衡量“豪华”的重要维度,甚至是最关键的维度之一,奔驰还能依靠“机械豪华”的老本支撑多久?
这就好比你一身名牌,却搭配着一部功能陈旧的手机,多少有些不协调,不是吗?
说到底,奔驰面临的并非简单的产品更新换代问题,而是品牌基因与时代认知是否能够契合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弥合这个“认知断层”,那么“危机”二字,绝非危言耸听。
我并非断言奔驰会就此衰落。
它在全球范围内依旧拥有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和庞大的用户群体。
然而,若无法跟上年轻消费者的步伐,无法真正理解他们对“豪华”的定义,那么在未来的豪华车市场,它很可能将从“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追赶者”,甚至逐渐被边缘化。
试想一下,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他好奇地问你:“爸爸,为什么我们的车没有那些酷炫的智能功能,而别人家的车都有?”你将如何作答?
是强调“因为我们奔驰更注重机械品质”?
抑或是重申“因为智能并非豪华的本质”?
时代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品牌的思考方式,自然也应随之调整。
否则,纵有再厚的家底,也难以抵挡这种“故步自封”的侵蚀。
颇具意味的是,奔驰两位高管的发言,反而让我联想起一句流传甚广的论断:当外国专家来到中国考察,他们惊叹于中国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日臻完善。
回国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向各自车企的领导者发问:“你们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嗯,他们还在‘玩儿’车,我们还在‘玩儿’科技。”
这句话虽显片面,却也道出了某种深刻的现实。
奔驰,是时候加把劲了!
莫让“百年传承”成为“故步自封”的借口。
唯有与时俱进的巨头,方能赢得真正的尊敬。
市场的变化,永远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
那些真正懂得消费者需求、并能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