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感:那天我把页面刷了三遍,出现时间戳、金额、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正源、注册资本50000万元,细节清清楚楚,像法庭上的证据;与此蓝电官网把自己解释成赛力斯系下的智能电动子品牌,说它是2023年“出生”的小品牌,主销车型三款,产品线看似精简,现实却复杂得像迷宫。
事实节点给出硬数据,2025年8月蓝电E5销量1553辆,同比降3.42%,环比降10.39%,在赛力斯蓝电阵营里占比100%,在SUV榜单上排到第140位;有意思的是,过去12个月里,E5在2024年12月的销量峰值是4592辆,这个峰值像个山峰,一下穿不过去的不是产品,是节奏和持续性;这组数字揭示两点:一是短期销量有明显波动,二是品牌力和产品力之间存在不匹配——高峰能到,但持续很难。
在重庆的街头,插着蓝电标的经销商告诉我一句话,他说,“有车就卖,有人就谈”,话里有市侩,也有无奈;我追问经销商,为什么8月跌得厉害,他翻了翻表,“淡季有淡季的事,还有库存老问题、补贴口径变动、供应链小差错,一堆小裂缝叠加起来就成大事”,这段对话真实、粗糙,不修边幅,却比漂亮年报更说明问题。
我设问:赛力斯这是救火,还是点燃了新的火焰?答案不是非黑即白,救火的成分有,但更大的可能是“战略押注”;看得更仔细,蓝电三款主销车型当中,E5占比100%意味着产品线还没分散成功,品牌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短期内抗风险能力弱,这正是赛力斯要解决的问题——扩产品、稳供应、拉口碑;但这三件事,任何一件都不是“花钱”的题,而是时间、运营和市场判断的复合考验。
回到街头的声音,消费者对蓝电并不排斥,甚至有人觉得价格能打动他们,但他们会问长保修、充电便利、二手残值这些更硬核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钱,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公司层面能做承诺,但兑现的链条里有供应商、4S店、地方政府政策,每个环节都是可出问题的节点。
从数据看出一个细节,2024年12月的销量高点相比2025年8月的低谷落差明显,这说明蓝电在节奏管理上有缺陷——可能是促销依赖、终端库存波动,或者区域性补贴窗口的影响,哪一种都指向一个事实:品牌韧性不足;赛力斯把钱投进来,是为了补短板,还是填坑,关键要看接下来的动作,是投研发、还是砸渠道,还是先把库存消化掉,三条路效果截然不同。
有人会说这就是资本游戏,我想补充一句:游戏里有血有泪;赛力斯押注的另一面是地方资源的利用,重庆这块市场和产业链有吸引力,蓝电一面靠城市生态,一面靠赛力斯背书,这种城市与企业间的“相互裹挟”,在中国车企历史上反复出现,成功的案例有、失败的也不少;关键在于执行力和时间窗口。
我又问自己:如果我是赛力斯,会怎么做?短期内先把产销链路打通,把E5的供应稳定做减震措施,先稳住口碑和渠道;中期把资金投入到下一代车型和电控技术,避免被竞争对手在技术潮流上甩开;长期则要塑造品牌独立人格,不是只靠价格战活下去,这些策略讲起来顺耳,实施上难度很大——尤其是在一个销量波动明显的小品牌上。
局内人透露的一个破绽式细节——蓝电官网自称是赛力斯旗下品牌,但实际经销网络、售后体系还有很多混杂的合同,这些合同里有旧款配件的排他条款,意味着短期会出现零部件切换的磨叽,这种局部不完美会体现在交付延迟和客户投诉上,赛力斯若不提前梳理,这些小问题会像裂缝一样扩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