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的召回大动作,在汽车圈和科技圈都闹得沸沸扬扬。一说起来就是11万辆SU7标准版开始召回,铺天盖地的消息推送,有点儿吓得人不敢买车了。这次事不小,光是这个召回数量,基本等于小米从上市到现在大半年大半的量,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它最核心的卖点――L2辅助驾驶。那不少朋友要问了,这东西到底咋回事?智能驾驶不是一直吹得天花乱坠吗,怎么又出问题了?到底极端场景是个啥场景?小米以后还能信不信?咱得琢磨琢磨。
辅助驾驶这玩意儿,就是车企抢破头要卷的高科技。可这个高科技,真有那么神?小米SU7标准版的技术路线,没选更贵的专业玩意儿,比如激光雷达,就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凑活。理论上,平时高速跑一跑、城市拥堵跟个车,这系统还是挺明白事的。但你遇着真刀真枪的事故节点,比如前面突然闯出来个三轮车、大车说翻就翻下来、下大雨人一下子窜路上,这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就可能犯“懵”。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说AI牛逼,识别靠算法优化,政策上点事就行。可你细看,摄像头的数据收集,雷达的判断,全链路的每一环都有潜在缺口。官方给出的数据就很直白,摄像头0.3秒能识别障碍物,决策大脑整0.8秒才开始动手刹车。但人眼都不骗人的话,普通人仅0.6秒就能有动作。这多出来0.2秒呢,120码一脚下去就是6米多。你见过高速碰到6米的刹停空间吗?没有。所以“辅助”就是辅助,真要指望它替你刹全责,没有可能。极端场景这种说法,说白了,就是那些不常见、但一旦摊上就要命的特殊情况,AI学不到、也没法覆盖得特别全面。比如白天光线巨强、前头是白货车,AI把它误识别成背景了;或者道路施工锥桶乱摆,AI一时没“看懂”啥意思。这些情况,都是算法的短板。
也别只骂小米,全球汽车圈,辅助驾驶的“极端场景”,是绕不过去的老大难。别说国内新势力,就连起家的特斯拉、美国的Rivian,哪个不是隔三岔五召回?Rivian的也是类似原因――高速辅助开着,突然对前方车辆没反应,临时得赶紧让司机上手。特斯拉更出圈,前两年不是还被各种事故顶上热搜?蔚来、小鹏也都为辅助驾驶出过问题。你要说哪个车能做到“极端场景100%安全”,现在还真没人能打包票。
业内专家的观点,咱得听听――L2还是辅助功能,不是自动驾驶,绝不能指望它超神发挥。最近我翻了不少调查,发现L2功率覆盖的新车都快占到路上三分之二,可车主真敢高强度用的却没几个。9成多的人——哪怕你花大价钱买了智能车,照样得时刻盯着方向盘,深怕一走神系统就出岔子。车圈良心话,技术再怎么吹牛,L2就是拿来“防疲劳”“简单跟车”的。有些极限情况,还真就是AI盲区,人脑现在还能超一点。你技术迭代要有积累,有沉淀,真不是链路上多两个摄像头、算法多个版本就能解决的。
最后看看小米,召回这么多辆,肯定不是闹着玩的。先别急着扣帽子说他们不负责,这其实是个行业共性问题,是中国电动车产业目前“智能化”革命的必经阶段。苹果进军汽车喊破嗓子没落地,华为做生态迟迟不采买,原因都是汽车工业复杂到超出想象。小米过去造手机靠用户口碑,这回汽车上的小疏漏被爆出来,怎么补救?第一反应是主动召回,看上去是跌了面子、砸了行情,实则还是选择了对用户负责,不再遮掩问题。
你可能说,买车不是手机,手机卡一次软重启,汽车出了事故就可能出人命。中国家庭一台车用十年起步,谁会拿家人的安全去赌厂家一次实验呢?说句难听的,车企这些年发力快,烧钱也快。卷续航、卷智驾、卷定价,压测环节能不打马虎眼吗?测试时间全比传统巨头短一大截,量产上市步步加速。很多潜在风险,硬是靠后期OTA补丁来修,这是好事?严格说来挺危险。国产新势力个个想抢市场,给客户那套官方宣传材料一用,很多时候其实也是“夸张”地展示能力,用户理解和真实能力之间有巨大落差。“没事再复杂都能自己搞定”,那是广告,实际用多一秒都能让你后怕。
再说产品认知,哪有百分百保险的辅助驾驶?银行都有系统断连的时候,车的AI系统,尤其是极端工况,你别动不动就全放手。你指望那是拍电影的自动驾驶,真出事拍谁都来不及。将心比心有些问题就是技术迭代的成本,AI算法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一次次完善,哪家车企不是靠无数次失误、整改爬过来的?等它成熟,需要市场慢慢熬到那几次真正关键的技术突破才行。
现在看小米汽车的后劲,也不能说全崩了,毕竟它有强大的资源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于消费端的人来说,咱们不要盲目对AI抱太高幻想。你多看看身边车主用不用L2功能,实际情况你就懂,大家多半更信自己一只眼睛一双手。真决心买智能电动车,先别被价格/新功能冲昏头脑,产品得熬过用户的批量考验和数次市场召回,那才算靠谱。一波风波走下来,企业会明白产品不能急于求成,技术不是靠讲故事、堆料就能拉开的差距。
有人说,“哦,小米可是互联网大厂,这点小bug能让步?”其实企业成长的路,全靠出现“硬伤”再示弱,然后改正。一窝蜂新品、花式宣传、投资人着急涨市值,大家一通眨眼就催熟市场,风险早晚要暴露。只是希望车企们看清楚,汽车跟消费电子不同,用户延长体验十年随时都在,安全标准就是一切。车主的记忆尤其长,出了一次事,一家传百家,口碑要重新攒回来难得很。别以为“主动召回”是公司实力大甩卖,这恰恰证明了谁还在学、谁在怕事更大。只会藏着掖着的品牌,最后肯定混不长。
所以说,今天这事值得啥启示?技术确实进步快,但底线不能破。聪明如你,该不该全信AI辅助?我的建议是小心谨慎再谨慎,人人都得当半个老司机,别把命交给摄像头算法。厂家出了问题能站出来,说明它还想玩下去,真要跑路的早就蒸发了。市场给犯错空间,也给补课机会,关键看谁能挨得住后面接连的问题和压力,用时间和现金作保证,补足自己的短板。整个行业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有了正义的消费者盯着,最终才能换来更可靠的产品。这才是中国造车真正要走的路。
最后,咱们看戏别光怨天尤人。买车就是买长期的安心,别一时脑热。辅助驾驶严格意义上还是把控权在自己手里,别等出事了扔锅给厂家,也别无脑吹嘘技术领先到“碾压全部人类”。咱们都让子弹再飞飞,等看小米和新势力们下次又交出怎样的成绩单。买车不刚需的,就再多看看,多等等;投资也别赌一票升天,就找那些做事扎实、真承认问题、敢整改的公司。行业成熟,总是要靠时间和错误磨出来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