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恰好在9月的傍晚路过比亚迪汉的4S店,大概率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展车前站着销售,脸上的笑容比标价牌上的数字还要僵硬。客户不多,偶尔有几位绕车三圈,摸摸方向盘,问两句:“最近卖得咋样啊?”销售答得飞快,嘴上丰富,脸上寡淡——一如比亚迪汉系列的销售表,冷冷清清,万里无云。
是的,9月份,汉系列4款车型,无一突破“过万”关卡。曾经的王者,在市场的风暴里,站成了孤独的凡人。对于那些还记得“一个月三万台”盛况的人来说,这个数字绝对够让人心碎——或者说,心死如灰,只有职业里的麻木能对标这种感觉。
用点证据链说话。市场总销量,39.3万,比亚迪依旧一骑绝尘,但拆细一看,汉系列卖出8690辆。往前翻,唐系列四款车,一共13620辆。不是没努力,是真的没人买。竞争对手呢?小鹏P7+、吉利银河星耀8、奇瑞风云A9L,仿佛在新生代的赛道上开出了野花,都是万元俱乐部成员。对比之下,汉唐这俩“前辈”就像光荣退役的老运动员,在舞台边上鼓掌,掌心上全是汗——可惜不是自己的。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汽车圈的高处不胜寒。巅峰时刻,唐DM-i月销曾破16843辆,汉DM-i更是接近两万。而如今,汉L DM月销只有576辆。唐L DM稍好,也不过2111辆。连腾势N8这样被心心念念高端的,都未能逆袭。
这场销量下滑里没有单一凶手,也不像刑侦剧里能顺着血迹找到嫌疑人。用户观点众口一词:对唐汉的衰落,归因到老平台落伍、外观抽象、功能“自嗨”,不懂用户需求。割韭菜的锅,不少人愿意扣在比亚迪头上。很难说,这些批评是不是靠谱;但你想,哪个车企不想挣用户的钱?只是,比亚迪以为自己是新时代的切尔西,用户却只想看一场德国工匠的表演。
顺着这些推理,我们能理出几根主线。第一,比亚迪的产品策略,对高端市场的理解,基本还是“堆配置、讲技术”,很像医生见了病人就先开一箱药。比如“兆瓦闪充技术”,工程师拍着胸脯说牛,但用户说,买车不是买电站,能不能先把车做得好看点?于是新款唐汉的造型,丑得让人怀疑设计师是不是夜班太多,连自己的审美都熬没了。同时,平台迟迟不换代,像医院里的病床忒旧,病人来了也要犹豫下要不要躺。
第二,竞品崛起,搅乱了一池春水。过去汉唐两强割据,打得市场只剩比亚迪的主战场。现在好了,小鹏、吉利、奇瑞、甚至小米都抢滩登陆,把曾经的肥肉啃了个干净。更难受的是,汉唐的品牌优势一消,历史高端价位就像提前消费的信用卡,还不上还丢分。腾势N8的失败,也说明捧高端不是念口号,真得有真本事。
说到这里,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外人总爱用“战略失误”来安慰自己,好像只要比亚迪做点别的,就能拯救下一个季度。其实嘛,“谁比谁聪明”那是纸面上的事。厂商要利益最大化,用户要花钱买自我满足,赛车游戏永远没真正赢家。比亚迪也不是蠢到不懂换代,但技术投入巨大,市场转身不比打转盘。哪怕产品经理天天研究论坛留言,真正的选择也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满意。在这行久了,只能说每次失误都很贵,但每次成功都很短。
这波销量下滑,也碰上了新能源市场的周期转换。2022、2023年比亚迪汉独占鳌头,2024、2025年被风云A9L、小米SU7等新生力量冲击。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分水岭——你可以说是刀光剑影,也可以说是“本来就该如此”。用户的选择经验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大,谁家拿技术讲故事、谁家在外观进化,大家都心知肚明。
从个人角度看,这种衰落,甚至有点宿命论色彩。长期看,没有哪个汽车品牌能永远站在食物链顶端;产品有生命周期,品牌有涨有落。唐汉的过去,是幸运儿,现在碰上市场多兵种混战,只能认了。卖不动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心和情怀。做产品的人,总想把自己的理想塞进用户嘴里,可用户更愿意把钱包给能哄自己开心的。真相很冷,但世界就是这样。
有时候,看销量榜单就像凌晨看法医报告:数字精准,逻辑清楚,但少了点人情味。一辆车做得多好,最后决定它命运的,还是“有没有市场愿意买单”。即便你是汉唐老车主,感慨一句“太可惜!”——日子总要继续。比亚迪也许会调价,也许会换壳,或者直接让腾势上场赌高端,谁知道呢?我们只负责见证这段历史,从王者到陪跑,过程挺戏剧,结局很开放。
所以说,如果以后你再路过比亚迪的展车,看到销售低头玩手机,别忙着摇头。也许下一场变革,正在某个产品经理的深夜会议里酝酿——只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端”呢?厂家琢磨不透,用户自己也没想明白。销量不能决定一切,但真金白银总能说得比广告更狠。
你说,唐汉的衰落,真是产品策略问题?还是用户心态变了?还是,这就是一个技术换代下的必然?这里头有对错、有利益、有沮丧,也有一点黑色幽默——毕竟,每台车都是生活里的案发现场,卖得好坏,都是社会心理的深度切片。
你怎么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