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上路,心里刚感受到那种油门踩下去的反馈感,突然想到:这车,折旧得有多快?说到折旧,我估算,途观L一年前新车价大概20万,前几个月降到17万,降幅差不多15%左右(体感,样本少但有些店主提过这个比例)。前几天一个朋友打趣说:你猜十年后这车还能卖多少钱?十万?五万?我心想,跟手头这辆新车一比,残值真成了个迷题——估算,二手市场,普通燃油SUV都在走下坡路,大概损耗20%-30%,这还得看地区和车辆保养。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某中型SUV的零配件价格变动曲线,基本上过去五年配件价格涨了大约30%。一想,这车保值其实还算不错,至少零件不算贱卖。车一折旧,就得考虑后续维修了。你说,同类车型里,那些配置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的车,谁的用车体验更靠谱?我试过开吉利的博越L,跟途观L比,空间其实没那么悬殊,但路感和车机响应速度,明显要快一些。想想这差别是不是其实跟供应链条的反应速度有关?吉利的零件供应,反应快些,跟供应来往得更紧密点。
这让我转念:大众降价5万,感觉像是拼了命在造价格迷宫,目的也许就是冲销量?但我疑问:降宣传图,实际利润还能剩多少?有人说,为了回血,他们不得不降。这么一想,整个供应链压力也不小,零配件涨价、库存积压,没降价怎么搞?这大概也跟研发的复杂度有关,研发新平台或者车型就像造新房,施工慢、成本高,但老平台就像二手房,想快点变现,价格就得拼命砍。
说到这里,我心里又反问:有人会担心,降价会不会影响品牌价值?其实我觉得,有时候,一瞬间贱卖反倒让人觉得划算,会吸引一些从未考虑过这牌子的人。或许也会有人担忧:这车卖得太便宜,未来二手时就更难了——这可是个二手残值大坑吗?但也不能全怪厂商,现在市场环境太极端了。大概,新能源和燃油车的错位也是原因,像途观L的燃油版,销量还能稳住,除了需求刚性外,也因价格拉低了门槛。
我在想,品牌到底在帮谁?经销商会怎么想?他们最怕的,还是折扣带来的利润开什么玩笑。面对市场压力,难不成还能说:我们只卖贵的,不管行情?不现实。这样的降价策略,等于给了那些还在犹豫的消费者一只看得见的诱饵。
我曾问过一位销售:你们是不是也怕客户感觉买贵了?他笑着说:能卖上车就不错了,价格已经是次要的事情。这话让我觉得,整个行业都在拼命了。你说,谁的利润还能平衡?我不得不猜测:大众的两个合资伙伴,一汽和上汽,可能在利益分配上,正尝试找到那最合理的点。我猜:一汽是不是更偏向重视北方市场,考虑燃油车和混动车;上汽,可能更快布局南方的新能源。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从没细想:大众在不同区域的策略差异,到底有多大关系?他们到底是全国一盘棋,还是区域性调整大于整体布局?有时候我想,厂家调价也许是调节库存的手段,但同时也是试探消费者反应的一个信号。
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说过:这车要是出问题,维修很麻烦,零件不便宜。这个感觉让我明白:降价可能吸引了部分新车主,但在二手市场和后续维护方面,成本也在悄悄堆积。消费者看到低价揽入怀,但日后要花多少钱修车,心里会不会有点畏惧呢?我估算一下,一台途观L,基础维修费每年大概3000元(包括保养和小修),如果频繁出问题,花销会扩大不少。
回到驾驶体验,有朋友说:等你开新车,再比比油耗,差不多九个油章,还是挺扎心的。我琢磨,要是真考虑油耗,柴油车或者混动会更合算。但燃油车的价格已扭成一团,像在不停打折的街边水果,便宜的就能捡漏,缺点就是保值率可能较低。
对比一下,吉利、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几年内二手价还算稳;而大众的燃油车,可能要五六年才能出手,价格还可能比当初买时缩水一半。这让我心里隐隐觉得是个大风险。
说到这,我真想问:对有没有哪个既廉价又耐用的燃油车,会成为逆袭者?或者,最终还是得看这场价格战能不能打出个底气?毕竟,这些低价背后,藏着的可是整个行业的存活智慧。而我自己,也在估算,假如再降个5万,新车的折旧会不会更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琢磨:降价名义背后,是竞争的压力?还是资金链的紧张?心里有个微妙猜测:也许,未来的大行情,是以价格越跌,利润越薄来定义的。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