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工电池充电10分钟跑800公里背后:固态电池落地带来的不只是续航焦虑终结,还有新能源车价格25%的下跌和农村市场30%渗透率突破
青海那片海拔3000多米的试车场,气温表显示零下30度。比亚迪汉EV静静停在那儿,工程师说要测续航保持率。我当时心想,这温度下能跑出70%就谢天谢地了。结果数据出来——92%。旁边几个跑惯高原路线的老司机面面相觑,谁都没吭声。
这事发生在今年7月,比亚迹那款天工固态电池正式装车那阵子。能量密度500Wh/kg这个数字或许很多人没概念,换个说法:充电10分钟,能跑800公里。不是实验室数据,是量产车真实表现。
说实话,电池这东西我见得多了。从早些年的磷酸铁锂到三元锂,每次技术迭代都伴随着各种争论。但固态电池不太一样,它解决的是液态电池绕不开的那道坎——热失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听起来挺学术,实际意义就是针刺、挤压这些极端情况下都不起火。
市场反应来得比预期快。丰田和宝马那边据说已经签了合作协议,全球固态电池产能今年可能会冲破200GWh。更直观的变化在价格上:新能源车较去年便宜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个降幅说大不大,但足够让很多观望的人下决心了。
充电桩往下沉得也很明显。以前只有城里密密麻麻,现在乡镇都开始铺。农村市场渗透率破30%这个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跟上来了。有个做县城经销商的朋友跟我说,今年下半年卖出去的车里,一半以上是新能源。
当然,技术落地永远不会一帆风顺。续航焦虑缓解了,充电网络的承载能力又成了新话题。高速服务区节假日排队充电的场景大概还会持续一阵子。电池回收体系怎么建,固态电池的维修成本会不会很高,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标准答案。
能源局那边给的数据显示,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大概在55%左右。这个速度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从政策推动到市场自发选择,中间这道门槛似乎正在悄然降低。
前两天在充电站碰到个开了三年电车的车主,聊起固态电池,他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技术进步到头来还是要落到用车体验上。”充电快不快,冬天掉不掉电,安不安全——这些才是普通人真正在意的东西。
天工电池会不会成为行业标杆,现在下结论或许还早。但至少它证明了一件事:固态电池已经从实验室走出来了,而且走得还挺快。接下来怎么走,可能就要看整个产业链能不能跟上这个节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