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马自达CX-5刚刚亮相,我第一时间刷了几遍官方发布的资料,心里大概有点数,这车到底有没有料。按理说,紧凑型SUV市场早被各种品牌塞满了,新车型想要突出重围,难度不小。尤其是马自达,这品牌一向强调人马一体,让车和驾驶者配合默契,可放眼买家更多考虑的是空间、智能,甚至是能不能让钱包舒服点。
先说个小插曲,上周在4S店,销售小李跟我抱怨:咱这新CX-5吧,价格看似厚道,但混动车型第一批只能2027年出,燃油版先上,客户有点急不及待。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你看,这点其实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无奈:涉及到电池、智能控制系统,厂商都得小心翼翼,特别像马自达这种小家子气派头的,没办法大批量压价供货。好像做饭一样,材料不够纯正,菜再好吃也做不成宴席了。
大家可能第一眼会被设计吸引。2026款CX-5的车身轴距加长了4.5英寸,也就是114毫米,大幅提升了后排空间。其实这差不多等于是给车骨架多加了一截,腿部空间足足多了20厘米,坐在后面感觉差别马上出来——尤其对我这种一米八的老大哥来说,翘二郎腿再不影响邻座体验,还能轻松放下婴儿车,这种居家实用的考虑充足。之前我说过马自达设计更偏驾驶者,但这次他们明显也开始向家用转移,想着舒适这种话题。
设计上还是带着点魂动灵魂。比如尾灯的熏黑处理,和换成了MAZDA字母标识,听销售说,这种做法在目前市场算是不多见的,有点小众工艺感。还有新增的混金红和博雅灰这几款颜色,看起来车漆层次分明,比之前那种单一纯色丰富了不少。但这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有多大?可能真的得看实车感受。
说起动力,这款车搭载了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6AT变速箱,还有标配的i-Activ全时四驱系统。老实讲,这套组合在30万级别里不算亮眼,但对马自达粉来说,能保证平顺和响应的人马一体感觉才是最关键。今年春节回家时,我跟一个做修理工的朋友聊,他说:这发动机省心,维护成本也低,百公里油耗算下来,保守估计7.5L左右。我算了下,按目前,半年油费差不多五千块,但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毕竟路况和驾驶惯差距大。
2027年要出的混动车型,据说是SkyActiv-Z,一言难尽,这名字听着高科技,但整体锁定的是性能和油耗的均衡。官方说0-60mph加速6秒,油耗低至5.8L/100公里,这数据我目前只能算是估计值,不确定实际表现如何。毕竟混动系统复杂,跟我以前接触过的电控系统一样,经常因为软件升级和硬件匹配问题闹心。
科技配置上,马自达这次没完全拥抱大屏+全触控的趋势。15.6英寸的中控屏是个进步,搭载了Google Built-In,支持导航、语音和应用下载。但还保留了实体空调按键,这一点我给个赞。毕竟我个人用过不少车,纯触控空调用着比按实体键麻烦十倍,尤其在开车时。销售小李还发牢骚:现在的消费者都说要智能,但我自己用还是喜欢实打实的按钮,瞎点容易出错。一语中的。三块屏幕联动,HUD显示加液晶仪表,科技感满满,但人机交互究竟是不是让开车更轻松?这点还得市场来验证。
说到同级别对比,很多人把它跟汉兰达、途观L放在一起比。我的体感是,空间上CX-5通过加长轴距,后排比途观L的曾经那代有明显进步,尤其是乘坐舒适度上已不逊色;动力方面,混动才是它新的杀手锏,比汉兰达的2.5L混动油耗优势可能更加明显,但这个还需要咱们后续跟踪测评。价格方面,国内预计15万起步,欧洲35万人民币同车不同价,其实马自达一直在用进口品质做背书,做得还算成功——至少挺得住这个价位的合资竞争。
我得自我纠正一下,上文说车子做得均衡,这里说下,居家和操控其实经常是个矛盾体。加长轴距和拓宽车门方便载人装货,但相应车重和悬挂调校又得让位于舒适,车子挂纯驾驶人马一体的标签,有点大言不惭了。倒不是说不可能,毕竟现在技术和材料都可以平衡,但用传统6AT,跟双离合或者8AT射程广的变速箱比,换档的流畅性和响应还是有差距,我自己先暂且抱个观望态度。
对了,提个跑题,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车头的点阵式中网设计,好像越来越像手机的散热孔了?这车设计师是不是也玩跨界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聊点料外话,朋友买了顶配CX-5,跟我吐槽说:这车倒车影像挺清晰,就是晚上分辨红绿灯老眼花,得靠经验判断。其实这是个小细节,说明智能化虽进步,但真正让人感受安全和便捷的配置还得用得上。
2026款CX-5更像是马自达的一次夹带私货升级,稳住老客户,同时试图抢些家用用户市场。它能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加速的时代脱颖而出,你觉得呢?或者说,单凭驾驶乐趣还能多长时间继续打动用户?我倒挺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