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阿姨学车被骂哭,教练请多点耐心,学车不是年轻人专利

近些年来,一个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退休阿姨们,在告别了忙碌的工作生涯后,选择走进驾校,希望在人生的下半场掌握一项新技能——开车。

这本应是一幅充满正能量的晚年生活画卷,然而,现实却常常给这份热情泼上一盆冷水。

当“退休阿姨考驾照被骂哭”这类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时,我们不禁要问,方向盘前的方寸之地,为何会成为考验社会耐心与包容度的试金石?

退休阿姨学车被骂哭,教练请多点耐心,学车不是年轻人专利-有驾

这背后,仅仅是教练脾气不好那么简单吗?

我们先来看看驾校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位刚退休的张阿姨,怀着以后能自己开车去超市买菜、去医院复查,甚至去看看外地孙子的朴素愿望,报名了驾校。

可练车的第一周,她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教练一个口令,她半天反应不过来,手脚像是被捆住了一样不听使唤。

倒车入库时,后视镜里的参照点在她老花的眼睛里变得模糊不清,方向盘打早了还是打晚了,她自己也稀里糊涂。

就在她又一次因为压线而熄火时,教练的不满终于爆发了:“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个点位都记不住,脑子干嘛用的?不想学就别占着位置!”这番话像利刃一样刺痛了张阿姨的心,她强忍着泪水,把车停到一边,回到家后才敢委屈地掉眼泪。

这种场景并非个例,很多中老年学员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因为换挡慢被讥讽为“反应迟钝”,有的因为分不清油门刹车被斥责“马路杀手预备役”。

这些尖锐的言语,不仅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变化。

记忆力、反应速度、手脚协调性都不如年轻时期。

年轻人可能凭着感觉就能熟练掌握的离合半联动,对于一位年近六旬的阿姨来说,可能需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熄火才能找到感觉。

她们不是不努力,恰恰相反,她们比很多年轻学员更加认真。

很多人会随身带着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教练说的每一个要点和技巧,回家后对着墙壁练习打方向,用凳子模拟踩离合。

退休阿姨学车被骂哭,教练请多点耐心,学车不是年轻人专利-有驾

她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只是为了弥补生理上带来的些许迟缓。

她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份基于理解的耐心。

当教练能够把语速放慢一点,把操作要领多重复两遍,或者在一旁说一句“别着急,慢慢来”,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

可惜的是,在许多以“通过率”为核心指标的驾校里,效率压倒了一切,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学习方式,显然与驾校追求速成的商业模式格格不入。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这些阿姨们忍受着指责,也要坚持拿到那本小小的驾照呢?

答案远比“赶时髦”或“显摆”要深刻和实际得多。

这背后,是对更便利、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的渴望。

随着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多在外地工作,空巢或半空巢的老人越来越多。

对于他们而言,会开车意味着生活半径的极大拓展。

想念孙子孙女了,可以自己开车去看看,免去了提着大包小包挤高铁、转公交的舟车劳顿;小区周边的菜市场搬迁了,可以开车去更远的超市,轻松地把一周的米面油盐拉回家,而不用再气喘吁吁地拎着购物袋走上十几分钟。

更有甚者,像文中的李阿姨,学车是为了替工作繁忙的女儿分忧,能够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放学。

她们学习驾驶,不是为了追求速度与激情,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减轻子女的负担,让自己活得更独立、更自在。

当这样朴实无华的愿望,被贴上“瞎折腾”、“浪费公共资源”的标签时,无疑是对他们晚年价值追求的一种否定,这其中的心酸与无奈,可想而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社会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年龄偏见。

退休阿姨学车被骂哭,教练请多点耐心,学车不是年轻人专利-有驾

在一些人看来,学习新技能、接受新挑战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就应该安享晚年,跳跳广场舞、带带孙子。

这种“年龄滤镜”在驾校环境中被无限放大。

一些年轻学员会抱怨阿姨们练车慢,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一些教练也习惯性地用“你们这个年纪,能考过就不错了”这样的话来设定心理上限。

然而,事实一再证明,年龄从来不是学习的障碍,偏见才是。

我国自2020年起取消了申请小型汽车驾驶证70周岁的年龄上限,这本身就是国家层面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科技发展红利的积极信号。

政策放开后,全国范围内报考驾照的60岁以上学员数量持续增长,这说明“银发学车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

他们中不乏像王阿姨那样,59岁高龄,所有科目一次通过,拿到驾照后潇洒地带着老伴自驾出游的优秀范例。

他们的成功,是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最好回答,也狠狠地反击了那些固守偏见的人。

其实,对于许多退休阿姨来说,学车还有一层更浪漫的意义——圆一个年轻时的梦。

在她们年轻的那个年代,汽车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她们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精力,许多个人的梦想只能被悄悄收藏起来。

如今,她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去重拾那个被岁月尘封的愿望。

这份迟来的勇敢和执着,本身就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掌声。

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项驾驶技术,更是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次对“人生不设限”的生动诠释。

当她们手握方向盘,感受着车辆在自己掌控下平稳前行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当她们在学车路上遇到困难时,我们更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用冷言冷语去熄灭她们心中那团好不容易才重新燃起的火焰。

社会应该为这份“追梦之心”提供更友好的环境,驾校可以尝试推出针对中老年学员的教学方案,多一些耐心指导,少一些急功近利;年轻的学员们也多一份理解和体谅,毕竟,尊重今天的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