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汽车,曾经在中国大杀四方的存在,如今却像被按下了“降维打击”开关,连喘口气的机会都不多了。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2021年,路上每5辆新车里,有一辆妥妥是日系,还能掀起点小风浪。
谁能想到,才过了两年多,这个比例直接被砍半,连10%的关卡都变成了回忆杀,销量持续崩盘。
你问为啥?就连修车店老王站在门口看着那台溜光锃亮的轩逸,都吹了个长哨:去年卖十二万的车,现在掏六万砸都砸不走,买的人比维修的都稀罕。
“日系神车”的香,是怎么说没就没了?
难道市场真的变天了?
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甩卖神车,还没人接盘。
满大街大促销,标价一路打骨折,轩逸飙进了六万的价格专区。
曾经啥?那是加钱抢,排队提,谁家要是早半年拿到车,都能在亲戚朋友面前吹三天。
凯美瑞呢?以往中产家庭的梦想,如今一下子便宜四万,你要不看价格都以为是买了个展品。
难以想象,这些年日系车是怎么把自己混成了“急售无人问”,中介都不带这么惨的。
别说消费者了,连经销商都苦着脸。
“卖一辆亏一辆,贴的钱比挣的多。”
这不是段子,这是他们的血泪史。
你可能觉得,它就是降价太狠把自己砸烂的?也不全是。
看看销量数据,扎到心口。
本田,月销量直接滑铁卢,一年少两成多,思域还剩下三千台那点库存在撑门面。
日产也没好到哪去,轩逸靠着低价保点点流量,盼着有人能来搭救。
丰田呢?以前独树一帜,现在增长都靠凯美瑞硬割,割肉也没挡住销量的下滑。
搞笑的是,丰田13万多的销量,直接踩了本田的脸上,成了兄弟阋墙的修罗场,竞争烈度甚至超过跟中国自主品牌的生死较量。
打不赢,就换个赛道?
有没得机会?
想多了。电动化,直接是断崖式落后。
中国人买电车看啥?智能、续航、配置还有面子。
你可别跟我提什么“十年发动机不漏油”,现在厂商比的,是谁先给你装上冰箱大沙发,谁能给你OTA一键升级。
再看看数据。
比亚迪海豚,一个月卖三万多台,4S店都来不及补货。
再看本田推的纯电S7,销量勉强破百,还是因为部分地区搞活动才捞点销量。
销售人员都快自嘲成段子手了:“S7的展厅灰尘比客户厚”。
整个日系新能源,渗透率不到5%,人家中国自主品牌早就玩到50%,不光数量碾压,体验更是一个天一个地。
技术,还真不是糊弄人的。
丰田bZ4X,刚上市被吹成未来战车,结果车机反应慢到像玩老诺基亚,倒车影像糊得仿佛直接加了个大马赛克。
说实话,大爷用惯了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都能挑出一堆毛病。
混动?丰田自豪的那一套,碰上比亚迪DM5.0基本合不上嘴。
亏电油耗,一开就节节高,用户反手就是个差评。
你以为光国内让人头大?
美国市场,一记重拳。
25%的关税,像一把大刀直接切进利润池。
本田每辆车,成本硬生生多出来三千美元。
日产更是被劈得一塌糊涂,一个财季净亏一千多亿日元,连续四个季度这样出血谁受得了?
急了,日产说那咱把产线搬去美国本地,但新厂房没赚着钱,库存已经放得能跑马了,经销商直接吐槽:“车库成停车场,放半年清仓都没人问”。
你说,这不是被按着地上摩擦吗?
企业的内伤还不止这些。
记忆犹新的“终身雇佣制”,大家都说日本企业上班像养老,可不曾想,这原本的优点,却成了包袱。
员工为保饭碗,怕摊事儿,创新全靠领导画圈。
数据造假变成家常便饭,丰田、日产的认证文件一查一个准,谁让查谁停牌。
本田那份“测试报告”,连安全员都能编出宇宙最速的成绩。
说到底,这些年靠面子吃饭,不进步,就等着被市场淘汰。
更惨的是裁员,“终身雇佣”成了段子,一挥手裁走两万人、关掉车厂,连零部件供应商的接单都断掉,整个产业链引起了蝴蝶效应,波及百万就业。
这消息一出,多少家庭的生计,一夜间天平失衡。
“十年前加价提车,如今跌价甩都甩不动。”
老王一边摇头一边擦着手上的机油,话里全是岁月的沧桑。
电动化慢半拍,智能化玩不过自主品牌,还偏要吹“机械素质”那一口硬骨头。
消费者的需求早就不是纠结在“三大件”了,而是要享受、要体验、要跟上潮流。
中国年轻人想L2级自动驾驶,还能自定义语音唤醒,日系厂家还在琢磨怎么让中控屏不卡成PPT。
你说,这车咋卖得动?
你要再说什么“保值率”,人家开五年拿去换电动车,一点不带犹豫的,日系的神话彻底破了。
行业里的预测更扎心:未来五年,日系在中国的份额可能只剩下可怜的3%。
啥意思?
除非出现天降奇迹,比如丰田能把氢能源做成白菜价,或者本田能搞出“充电五分钟,续航两千公里”的黑科技,不然彻底边缘化。
那画面想想都心酸,往后路上看到日系车,才真叫“物以稀为贵”。
像现代起亚那样,有名但没人真想买。
这,或许只是日系帝国黄昏的起点。
一个让人想不明白的点在于,日系真的没有机会翻盘了吗?
也有过努力,比如试图和中国品牌合作,辅助开发、换标新能源什么的,可这种操作,懂行的人一看根本不买账。
如今的消费者,眼睛比探照灯还亮:谁是真技术,谁是组装货,一眼看穿。
单靠比一比油耗、忽悠个保值率,已经唬不住90后、00后一代。
在手机、智能家电成为生活新“必需品”的今天,汽车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靠体验和创新。
而日系车,这几年最让人尴尬的,就是“老三样”的套路玩得太久,一朝不变,注定淘汰。
时代的洪流,不会专等谁。
人们都爱说“日不落帝国”,可汽车圈的日系神话,偏偏就遇到日落的关口了。
咋办?
或许只能含泪说声:好自为之。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日系车到底是死于市场、死于技术,还是死于自己名利心作祟?
有人会讲,造假、保守、慢创新、轻体验,一环扣一环,压垮了骄傲的躯体。
也有人说,日系车只是还没进入下一轮技术换代,只要突破新能源瓶颈,一切皆有可能。
谁对谁错?
市场最有发言权。
不妨留一个开放话题:你觉得,日系车还会卷土重来吗?
它能不能凭本事杀回主流,还是只能在汽修厂老王的叹息里,慢慢等待谢幕?
欢迎你留言聊聊——谁知道,下回故事的主角会不会就换成了别人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