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特斯拉正式发布Model Q,中国区售价锁定14万起。 这一价格比Model 3直降近10万,比同级的比亚迪海豚GT便宜3万,比大众ID.3的终端价仅高2万。
上海工厂流水线上,首批Model Q正以每分钟一辆的速度下线,年产能目标50万辆。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宣称:“这是改写电动车规则的开始。 ”
Model Q的定价策略堪称“精准狙击”。 美国市场起售价2.5万美元,但叠加7500美元联邦免税后,实际成本压至2.25万美元。
而在中国,借助本土化生产和补贴,价格直接砍到14万区间。 供应链人士透露,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三招:
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替代三元锂,成本降低40%;全车铝材用量缩减30%,门板等区域改用工程塑料;取消电动尾门等配置,但保留4680结构电池包的核心性能。
实测数据撕掉了“廉价车”标签。 双电机四驱版搭载75kWh电池包,零百加速达4.3秒,比23万级的高尔夫GTI快2.7秒。 单电机后驱版加速5.2秒,CLTC续航500公里,城区开空调实测460公里。
轻量化设计让整车仅重1.3吨,比Model 3轻30%,过弯侧倾减少15%。 但代价也明显:为降低车重,悬挂调校偏硬,过减速带时“颠得方向盘打手”;后排地板隆起8厘米,老人上下车需踩踏借力。
拉开车门,Model Q的“减法设计”引发两极评价。 中控屏从15寸缩水至12寸,织物座椅取代仿皮材质,门板塑料感明显。
但工程师在暗处堆料:保留HW4.0硬件,支持未来FSD升级;标配Autopilot基础功能,堵车场景自动跟车成功率98%;
前备箱加深设计,能塞下两箱矿泉水,后排放倒可容纳28寸行李箱。 一位62岁车主坦言:“织布座椅夏天闷汗,但AP功能让我早晚高峰少踩300次刹车。 ”
超充网络覆盖不足成为最大槽点。 截至2025年6月,特斯拉超充站在三线城市覆盖率仅20%,一位车主在山区露营时,为找充电桩绕行20公里。
对比之下,国网充电桩在三线城市覆盖率超60%。 维修响应更显尴尬:中控屏卡顿需预约3天,而同价位国产车平均响应时间8小时。
面对Model Q的突袭,本土品牌火速反击。 比亚迪海豚GT推出“加速包”,将百公里加速从7秒提升至6.2秒;大众ID.3宣布官降2.4万,并免费开通L2+辅助驾驶。
更深层的较量在配置战:吉利银河E5在14万价位标配座椅通风,问界新M5搭载华为ADS 2.0,喊出“比特斯拉更懂中国路况”。
一位供应链高管透露:“特斯拉逼我们提前两年启用激光雷达方案,明年15万级电车可能普及激光雷达。 ”
开售72小时,Model Q的订单量突破8万台,其中25-35岁用户占比76%。 选择逻辑很现实:75%买家看中品牌光环,62%为Autopilot买单,53%因三年保值率比国产车高15%而下单。
但争议如影随形:车友群里,有人晒出雨天倒车影像模糊的视频,也有人抱怨“车机死机耽误接孩子”。 一位车主留言:“14万买特斯拉就像抽盲盒——你永远不知道省下的钱会从哪个配置里扣回来。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