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智能驾驶安全和过度营销的质疑,小米汽车应该深刻反思补足自身的技术短板,制造出安全可靠的原创产品,重新获得用户信任。
3月29日的小米SU7事故至今已经有3周时间,和通常情况下互联网话题很难超过1周相比,这次事故引发了中国汽车行业乃至社会对于智能驾驶和电动车安全的深刻反思。
工信部相关会议也强调,汽车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也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全面提升智能电动车的安全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要求并非限制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推进,而是有关部门为中国汽车智能电动产业的长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已经定下了正向基调。
准确地说,行业标准的规范提升不仅是对消费者群体的保护,还关系到中国汽车企业是否能走出国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站在小米汽车角度,行业标准和规范也是重塑品牌形象的难得机遇,毕竟小米汽车掌舵者雷军依然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拥趸,而且在CADA《经销商之声》2025H1调研中,小米汽车也排在自主品牌第一位。
对小米汽车和雷军而言,更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深刻反思目前存在的技术不足,并加速提升,进而保持用户的粘性和投资人认可。
流量反噬or提前预警
小米汽车事故的细节已经讨论很多,不多赘述。
从品牌舆论处境,有观点认为,小米汽车是流量光环的发起者和受益者,因为过度营销从而遭遇流量反噬,汽车企业要引以为鉴,禁止过度营销和夸张、虚假宣传。
需要说明的是,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是肯定要禁止的,但也不应全盘否定小米汽车和雷军在营销层面的创新。
事实上,反省过度营销仅是第一步,小米汽车的当务之急是,全力强化品控、质控等细节管理,特别是密切关注SU7 Ultra用户的体验追踪。
这并非危言耸听,作为百公里加速1.98秒(官方数据)的车型,SU7 Ultra已经超过了正常驾驶者的极限能力,对刹车系统和轮胎耐久性的考验也是几何倍增长。
在传统高性能车领域,类似功能的产品均为定位200万元以上的顶级车型,通常属于用户的第四台、乃是第五台车型,用户已经具有颇为丰富的驾驶经验。
而从市场反馈看,小米汽车的用户群体普遍比较年轻,小米汽车在提供高性能产品的同时,非常有必要进行性能车驾驶知识和日常保养的相关介绍。
安全是底线,致敬真原创
虽然现在批评小米汽车过度营销的声音很多,但需要指出的是,去年3月底小米SU7的上市发布会后,当时小米和雷军一度被汽车行业视为学习对象,2024年雷军在北京车展成为第一流量网红,随后开启视频和微博的强势营销输出,更是让很多行业人士感慨跟不上。
所以,不能全盘否定小米汽车和雷军的营销创新,需要改正的是过度营销。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树立品牌高端形象之前,必须要做的重要功课是——自身具备原创设计能力。
我是多款小米手机的用户,至今还保留着一款MIX 2S,最新的一款则是小米15 Ultra,可以说经历了小米手机从模仿追随到原创的过程。
最新的小米15 Ultra购买过程很有意思,3月6日下单是7799元的定价,至今1个月同款机型已经有了600元左右的优惠。
7000元以上的高定价代表小米手机具备了一定原创能力和价值,而1个月左右价格的下跌,则说明和苹果和华为相比,小米在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积累10多年的手机如此,涉足仅1年多的汽车领域就更需要敬畏,汽车行业不仅比手机行业的产业链复杂,更是涉及安全问题。
小米想在汽车行业长远发展,首先要守住安全的基础和底线,第二步就是加强正向开发和原创能力,这样才能在逐渐规范的智能电动市场做好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平衡。
经销商大观:
走下神坛是好事
有人说3月29日后,雷军彻底跌下神坛。
我认为,雷军就不该被捧上神坛,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千万不要被“封神”。
早在去年小米汽车SU7上市时期,我就提出雷军已经不再局限于雷布斯,而是开始做自己了。
很遗憾,因缘际会雷军被“封神”了,从而由一个充满敬畏的创新者形象,逐渐发展让行业畏惧反感的网红,米粉也成为比特粉、迪粉、花粉更令舆论畏惧的激进角色形象。
以至于谈论小米汽车的成功,业内总结三大:雷神,营销,米粉。
而小米汽车在产品细节的优化能力,以及用户感知的敏锐把握完全被无视了,这可以说是小米汽车的很大遗憾。
不过在我看来,走下神坛对雷军和小米汽车都是好事。
首先,过去1年时间,雷军虽然为小米汽车赢得了巨大流量,但其本人承载了太多太多。
仔细观察2024年3月发布会以来的雷军形象,从其微陷的眼窝和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一年的时间,这位小米团队创始人在精力和体能上都是高负荷运转。
作为小米集团的创始图腾,雷军对公司的影响力和估值无需多言,所以让其能长期持续输出是小米团队需要重视的,关注老板健康也是团队的责任之一,当然对于一个忘我的老板这项工作可能很不容易执行。
第二,避开营销锋线可以为雷军和小米汽车赢得战略缓冲。
不同于很多一旦失声就会默默无闻的企业,长期的用户运营积累让小米拥有黏性极强用户群体,可以起到品牌防火墙和护城河的双重作用。
雷军和小米汽车团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握产品测试和生产细节,尽快完善自身产业链体系建设。
第三,雷军和小米集团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涉及到产业资本、IT、电动车,这三个行业都有非常典型的领军者,洛克菲勒,乔布斯、马斯克。
乔布斯非常遗憾,一定规避。马斯克背景不同,不参考。
作为曾经全球最富有的人,洛克菲勒的人生经历非常有意思,在其事业的巅峰时期因健康问题,不得不放慢节奏,但通过效率提升依然创造了当时世界最赚钱的公司,本人也成为同一时期最长寿的人。
企业可持续发展,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