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PPT骗了,你买的不是续航,是后备箱里十个沉默的大汉

讲真,最近车圈聊“超大电池增程是智商税”这个事儿,我看了半天,感觉大家还是太客气了。什么“花冤枉钱买累赘”,这哪是累赘啊,这简直是车企们不装了,摊牌了,把用户当成小白鼠,进行的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

这事的起点,就透着一股子魔幻。增程这玩意儿,本来是个挺聪明的和事佬,是纯电和燃油车干架时,出来劝架的那个。它的初心非常朴素:你日常上下班,就用那块小电池,安静又省钱,美滋滋。偶尔回个老家跑个长途,小电池不够用了,诶,后面的发动机老哥自动上线,烧点油给你续上。你看,既解决了纯电的续航焦虑,又保留了电车的爹味,啊不,是日常体验。核心就八个字:电池要小,价格要巧。

但现在呢?现在的画风,是典中典的“修仙入魔”。

别再被PPT骗了,你买的不是续航,是后备箱里十个沉默的大汉-有驾

车企们好像突然悟了,悟的不是用户需求,而是PPT上的数字。他们像是参加了一场“谁的电池更大谁就是仙人”的飞升大赛,一个比一个疯。智己整出个66度电池的增程车,纯电续航四百多公里,这数据一亮出来,直接把一堆纯电车干沉默了。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荒诞的场景。你想象一下,一个广州的上班族小王,每天通勤来回50公里,顶天了。他买了这台神车,充满电,理论上能开一个礼拜。于是,他车里那台1.5T的发动机,连带着油箱、管路,那足足两百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他车上最忠实的乘客,风雨无阻地陪着他上下班。这发动机一年可能就启动个三五次,比很多人的年假都少。我愿称之为“赛博阑尾”,平时没感觉,一想起来就觉得多余,还特么得定期给它做保养,不然会坏。

别再被PPT骗了,你买的不是续航,是后备箱里十个沉默的大汉-有驾

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把发动机比作阑尾,对阑尾可能不太公平,人家发炎了还能噶,这玩意儿你都不知道找谁噶。

然后你再看这“阑尾”带来的副作用。理想L9,两吨半的体重,比特斯拉那个电池更大的Model Y,凭空重了半吨。半吨是什么概念?十个成年人的重量。你每天开车,等于后备箱里坐了十个沉默的大汉,一句话不说,就默默地消耗你的电。本来充一次电能跑一周的,现在被这十个大汉硬生生压成了五天。这叫什么?这就叫花钱买罪受,自己给自己上强度,加大加大再加大。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各种新能源车的中年人,我看着这种设计都替工程师的发际线感到焦虑。这感觉就像你为了防身,怕路上遇到坏人,于是天天穿着一套重装骑士铠甲去上班。叮当作响,行动不便,帅是挺帅的,结果你这辈子最大的危险,其实是下楼梯的时候别把自己给绊死。

还有人嘴硬,说“大电池增博了,是为了彻底解决长途焦虑”。诶,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逻辑就像是为了防止喝水呛到,所以我们以后都改用静脉输液。真要长途,小电池配发动机的鼻祖方案,电用完了烧油,不就完美解决了吗?就为了每年那屈指可数的几次长途,你就要为了一扇可能永远不会打开的“任意门”,天天在背后背着一堵墙?脑子呢?脑子被驴踢了吗?

这简直是工业史上的行为艺术!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这是心态问题。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这些超大电池增程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比的不是谁的产品更好用,而是谁的PPT续航数字更吓人,谁能把对手按在地上摩擦。你1000公里?我直接给你干到2000公里,虽然其中1500公里需要你全程拖着一个移动火葬场,但参数好看啊!投资人喜欢啊!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PPT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总有那么一群用户,他们的决策逻辑与性价比无关。就像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徽带来的“玄学”光环。同理,会买这种超大电池增程的人,他买的也不是便利,而是一种“我全都要”的满足感,一种数字上的胜利。这种心态,你不能说他错,只能说他开心就好。毕竟,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证明,自己有能力为愚蠢买单。

所以,当快充网络铺得跟共享单车一样密,当固态电池真的落地,纯电车续航随便破千跟玩儿一样的时候,这些背着双重系统的“压缩毛巾”——看着大,一泡水也就那么回事儿——会怎么样?大概率就是砸在手里,成为一个时代的笑话。

别再被PPT骗了,你买的不是续航,是后备箱里十个沉默的大汉-有驾

但能卖,就是能卖。

就问你怕不怕?反正我是怕了,主要是怕我的钱包。想着这事儿,我自己的里程焦虑都犯了,不过我焦虑的是下个月的房贷还够不够。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