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那段视频,我脑子差点当机。
不是那种“哇,这科技牛”的震惊,而是“这到底是谁拍的整活现场?”
——一辆电动车稳稳地停在试验场中央,下一秒底盘像憋了一肚子火,把电池轰出去两米多远,重重砸进沙坑里,那声音闷得像老式铁皮水桶掉楼下。
如果没有那个沙坑挡着,它可能会直接飞到隔壁厂房门口去,连安全帽都来不及戴。
这种画面,你很难用平常心看完。
网友反应比弹射还快:“缺德!”
、“离谱!”
、“死道友不死贫道。”
大家争论半天,到底这是防爆还是搞事?
更有眼尖的人一瞄车标——奇瑞旗下 iCAR 03T。
奇瑞啊,在国产品牌圈一直走的是踏实路线,不花哨、不作妖,如今居然被挂在这个实验视频上,就好比你认识的那个邻家好学生突然出现在小区打架群里,一时间谁都懵了。
后来翻消息才知道,人家压根没参与。
这次所谓的“电池弹射”测试,是试验方自己买了一辆市售车型改造,因为结构规整、方便动手,于是就成了工具车。
奇瑞就是无辜躺枪,被拖进舆论泥潭,还要顶住外界指责,有点像你走在路边喝奶茶,被人从三楼泼下来一盆脏水,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满身恶臭。
至于背后真正操刀的人——媒体提到“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和均胜电子。
但事情发展开始变得悬疑:均胜急忙声明,“我们没参与,也没有合作协议”;而“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隶属于麦特集团,可拨官网电话没人接,北京分公司三个号码全空号。
这剧情堪比午夜档悬疑片:录像还在流传,但关键人物一个个消失,只剩下观众猜测和评论区吵架声。
从专业角度说,这个设计理论上真有那么一点意思——车辆自燃或高温失控时,把危险源丢出去,总比留着烧穿地板听起来靠谱。
但现实可不是封闭场地,道路上有行人、有骑共享单车的大妈,还有正牵狗的小孩。
一旦方向错,就是几百公斤带惯性的高温铁块横冲直撞,引发二次事故。
而且它需要算法选择所谓“安全区域”,换句话说,让机器决定牺牲谁。
这伦理困境,比著名铁路分叉难题还刺激,因为这是街头版,而且加速到现实尺度。
我想起以前见过类似离谱设想,比如国外有人提出高速公路紧急逃生座椅,可以瞬间把驾驶员喷到路边避险。
我第一反应是,如果旁边蹲着遛狗的大爷呢?
这些设计总是假设世界干净空旷,没有杂物也没有群众,就像游戏地图一样纯净,可城市显然不会按你的剧本演出。
所以奇瑞这回真的冤。
他们既没立项,也没推广,更没有给这个项目站台,却因为车长得合适被选中改装,然后背锅。
从这里能看到一个熟悉的社会现象——公众喜欢先入为主,看见表象就贴标签,很少刨到底细。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视频足以改变一家公司的舆情走势,即使事实完全不同,多数人也不会再追问真相。
有时候网友就像放大镜,只盯别人家的芝麻,自家西瓜烂透了也视而不见。
如果这样的实验进入商用阶段,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交通工具升级的问题,而是一套新的风险生态系统。
从城市规划、交通法规,到保险条款,都要重新考虑,因为马路上的随机飞行物,会颠覆原本建立好的安全逻辑。
我敢赌,如果哪天真量产上市,不出半年新闻标题一定密集出现:“男子骑共享单车遭遇飞行电池”,“货车司机闪避不及被砸晕”。
光想画面,就觉得寒气逼人,比动作电影还带劲儿,不过票价是命换来的那种刺激感。
让我困惑的是,他们为什么选择公开展示这样容易引发争议的视频?
如果只是验证一种新型安全方案,那至少应该找专门的平台车辆进行演示,而不是随便拉热门市售车型充数。
不然就是主动制造舆论雷区,让别人替你挡枪火,这是商业伦理的大忌,也是公众信任塌陷最快的位置。
我甚至怀疑这里面是不是存在博眼球心理,在流量驱动下,“惊悚感”和“不合理”往往成了传播助推器,即使代价是别人的信誉受损,他们依旧敢赌这一把。
这让我联想到明星事件,比如某位歌手录公益广告,本意传递环保理念,却因为背景布误用了外国军队照片,被扣上一顶政治帽子,从热搜榜掉下来不到两个小时,全网风向180度转弯。
事情查明之后,大部分吃瓜群众早已散去,对澄清毫无兴趣,这跟今天奇瑞遭遇如出一辙——信息快餐时代,我们习惯快速吞咽情绪,而非咀嚼事实,所以误伤和躺枪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轮到你的概率未知罢了。
回头看这个视频,它不仅仅是在测试什么新概念汽车功能,更暴露我们整个社会对创新与责任之间态度的尴尬位置。
一方面希望科技救命,一方面又怕科技惹祸;企业渴望突破,又担心踩中舆论雷区。
所以很多项目最后只能偷偷推进,不敢亮相。
而那些硬要曝光的人,是胆大包天还是心存侥幸,很值得琢磨。
我只希望,下次再有类似的视频流出,至少别再拿无辜品牌做噱头,否则挨骂名单永远更新不停,说不定下一位就是你熟悉的人或公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