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不买账?欧洲芯片大厂,10年来首次亏损10亿元

最近欧洲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突然爆出十年来首次季度亏损,金额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事儿在科技圈炸开了锅。要知道,这家老牌大厂过去可是躺着赚钱的主,如今却在中国市场栽了跟头,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新能源车的“芯片革命”

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一辆智能电动车需要的芯片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倍以上,但这些增量订单并没有流向意法半导体这样的传统供应商,而是被地平线、黑芝麻、比亚迪半导体等中国本土企业截胡了。

中国车企不买账?欧洲芯片大厂,10年来首次亏损10亿元-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场变革早有伏笔。五六年前,中国车企就开始喊出“芯片国产化”的口号,但当时外资巨头们还沉浸在燃油车时代的红利里,守着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这类传统芯片吃老本。没想到新能源车需要的芯片90%都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相关的计算芯片,而意法半导体的强项——功率器件——反而成了“过时装备”。

本土厂商的“闪电战”打法

中国车企不买账?欧洲芯片大厂,10年来首次亏损10亿元-有驾

中国车企的玩法更让外资大厂措手不及。比如比亚迪今年车载芯片自给率要冲到70%,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刚发布就被六家车企预定,黑芝麻智能甚至打进了特斯拉供应链。这些本土厂商的杀手锏是“快速迭代+深度定制”——车企需要什么功能,他们能像拼乐高一样迅速调整芯片设计,而外资大厂的标准品根本跟不上这种节奏。

价格战更是降维打击。意法半导体一颗传统MCU去年卖32美元,国产同规格芯片直接砍到11美元还包三年质保。车企算过账:换国产芯片,每辆车能省2000元,十万辆就是两个亿。这种成本优势在新能源车降价潮中简直是“核武器”。

中国车企不买账?欧洲芯片大厂,10年来首次亏损10亿元-有驾

供应链的“权力交接”

这场变局的影响远超一家公司的亏损。博世车规芯片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飙到78天,英飞凌中国区营收直接腰斩,日本瑞萨甚至把研发中心搬到了深圳。全球汽车芯片产业链正在重演手机产业链的故事——从屏幕到电池,哪个不是国产替代后价格腰斩?

中国车企不买账?欧洲芯片大厂,10年来首次亏损10亿元-有驾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跃迁。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算力做到128TOPS,打进奔驰供应链;华为麒麟车机芯片把高通8155的价格打下来三分之一;蔚来连激光雷达主控芯片都自研了。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外资厂的传统技术壁垒土崩瓦解。

窗口期只剩三年?

麦肯锡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车用芯片自给率要冲30%,2030年过半。意法半导体们显然意识到了危机,急忙宣布在上海建封测厂,但比亚迪半导体合肥工厂今年十月就能月产40万颗碳化硅模块——国产替代的速度永远比外资转型快一拍。

这场博弈的终局可能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亲自下场造芯片。就像当年日本家电、韩国屏幕的崛起一样,中国正在用“市场养技术,技术换市场”的双循环,改写全球汽车芯片的权力版图。而意法半导体的10亿亏损,或许只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注:文中数据及案例综合自各财报分析与行业报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