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次OTA,直接把车机升级成私人管家了。你想象一下,刚收到推送的通知,我还以为又是某个小升级,没想到一看,啊,好家伙,整整3.2G的包。心想着,这么大包,估计得蹲着慢慢装,准备好钱,再不济也得放个半天。其实我装完后第一反应是:这东西真能用?毕竟OTA升级,像我这种车龄不少的老车,心里总有点疑虑。装完一上车,泊车记录仪直接给我整懵了,倒车时前后15秒自动录像,讲究点,倒车有证据。之前还担心隐私问题,这不倒也挺好。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那些停车时拍的照片,调出一段录像,居然自动加密存着。其实这东西很实用——剐蹭碰瓷啥的,防止白扯皮。更牛的,手机网易云的歌单无缝推到车里,下车后还能自动生成一份驾驶报告。说白了,除了给我打工录秒,还记得我昨晚跑了多少公里,油耗是多少,甚至还会告诉我哪次刹车比较狠。
但我有个疑问:这些功能是不是所有车都能上?目前来看,没那么简单吧。比亚迪的硬件底子不错,软件调教也精细,能从2021款到内容不断丰富。你同等价位的车,比如某些日系合资,OTA出个一次两次就算不错了,基本等去年都封存在云里。不像比亚迪,几个月就推新版本,为什么?我猜也许是他们自己研发能力强,底子厚。
说到研发,没有硬件支持的想法都是空话。就像我朋友说的:比亚迪的硬件就像买了辆房子,软件随时可以装修升级。我觉得这比喻还挺靠谱。硬件一旦到位,不像某些车平台一直搞功能坑爹,版本层出不穷但用不上,实体硬件的边界非常明确。你看我这次OTA,2G的更新包就让我心疼,毕竟我家那台宋max,去年还在讲,要不要去做个OTA,结果到除了出新车线,旧车几乎就像死了。
那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一些车厂,像长安,几年不给车升级?他们一直觉得我一台车干一辈子,但实际上,客户等个升级就像长跑。你知道,我有一个朋友买了个长安CS55,去年出厂,买来后还在等官方OTA,结果耗了n个月都没消息。现在嘛,车搞得像死硬骨,硬件老化,软件不升级,客户心都凉了。其实老客户还在等,买新车门槛高了,谁愿意去换车?而且那款车全是去年贴的老油条。
我还在想,元plus和唐dm,他们也早就不是最新的版本了,尤其是元,那款还没收到OTA推送,真心不懂。是不是比亚迪技术领先,迭代快,用户体验才跟得上?还是他们觉得,车子用几年也没啥所谓,反正新车都在搞更大手笔的功能。
说到这个,我刚才翻了份笔记——其实相册里有多张老照片,开发团队内部截图也是。比如那台老款汉EV,改了个软件版本号,调皮点我猜也许Firmware只是打补丁,硬件改不了,毕竟成本上去了。你们觉得长远来看——如果硬件不升级,软件变得再智能,也只是空架子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建议买车的朋友们,别只看配置和价格,要关心厂家后续的OTA能力,尤其是像比亚迪这种,每次升级都让人觉得值。我一直在想,一个汽车厂是不是把OTA升级当成天线上的风,风一停,整车就僵了。比亚迪的做法虽然有点疯狂,但我倒觉得,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嗯,有没有想过,未来是否会出现那种只靠OTA变脸的智电,硬件都一样,但软件每季度推新品?毕竟,软件的玩法比硬件多得多。像我家那台去年刚买的,比亚迪的韩系车型,无论是哪款,都开始后知后觉了。
刚才又有人说,元还没收到最新版本的OTA,心里有点捉急。我估计,差不多的时间线,别的车可能还在等着获得一套合理的软件支持。你觉得吧,整个汽车产业未来会不会像手机一样,靠OTA续命?还是硬件第一,软件只能跑马圈地?我不确定,但技术进步快得让我都害怕跟不上节奏。
不管怎么说,车变智能,真的是服务在前,硬件在后。从硬件成本来看,普通车型平均每辆车的零部件大概占比80%,软件调教的成本不到20,但升级带来的价值提升却远超硬件投入。这个比例,估算少了一点,但差不多了。
你关心的那个元plus或者2021款唐,它们现在还在吃灰,还是很肉疼的,但我猜,随着比亚迪OTA的飞速推进,升级只是时间问题。然后你会不会觉得, — 哎,买个新车还是挺值的,起码能体验点未来感。
你们觉得,未来老车还能升级得像新车一样有趣吗?又或者,就得等着断点续传的那一天?我猜,答案没人能说准,挺刺激,也挺让人心里发虚。
先不说了,转头试试我那辆08年的汉兰达,能不能也升级个智能助手。
这得看我是不是在梦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