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车企出海只能打价格战?" 这话题最近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比亚迪4月份的全球销量数据一出,直接打脸了这种说法。
国内销量128万辆,什么概念?大众、丰田、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加起来,还没比亚迪一家多!当比亚迪第80万辆出口新能源车从深圳港出发,驶向欧洲的时候,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王位争夺战"已经远超商业竞争的范畴了。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三电"系统全产业链自研自产的车企,比亚迪砸了542亿搞研发,用实力证明中国制造正在摆脱"打工仔"的角色,开始掌握核心技术,自己说了算!
想当年,特斯拉Model 3国产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狼来了",传统车企瑟瑟发抖。
但是看看2024年的数据,剧情反转了!比亚迪单车成本下降了9%,凭什么?因为它掌握了从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到驱动电机的全套技术!我去参观过比亚迪深圳总部,他们工厂里全是AGV机器人,刀片电池直接装到海豹底盘上,这叫CTB技术,电池包空间利用率直接飙到66%!这就是中国制造从"模仿"到"创新"的完美示范!
一些外国媒体还在质疑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但深圳龙岗的消费者已经用真金白银投票了。
买腾势D9,各种补贴加起来能省3.8万,这直接把腾势D9在35万以上MPV市场的占有率推到了41%!政策红利只是锦上添花,比亚迪真正的杀手锏是"三电技术-车型矩阵-补能网络"这套组合拳。
就像王传福说的:"别人还在为电池成本发愁,我们已经在研究固态电池量产了!"霸气!
看看比亚迪的财报,有两组数据亮瞎眼:127天的应付账款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短了45天;海外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8.7%猛增到28.9%!这意味着什么?中国车企的供应链话语权翻身做主人了!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当地供应商居然主动要求用人民币结算!这充分说明比亚迪在产业链里有多牛!我算了一下,如果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达到20%,光汇兑收益就能多赚15亿!
我去比亚迪的盐湖提锂中试车间看过,碳酸锂提取率已经超过80%了!比亚迪布局锂矿,这步棋走得真远!特斯拉还在为4680电池量产挠头,比亚迪的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90Wh-kg,而且针刺测试也过了!这种技术代差,在慕尼黑车展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订单——仰望U8的2000欧元选装包,70%的欧洲客户都选了!中国品牌终于摆脱了"低价走量"的魔咒!
不过,形势一片大好也要保持清醒。
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草案规定,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要追溯到锂矿开采环节,这对那些用别人电池的车企来说是个大打击。
但比亚迪自己建了锂云母提纯产线,碳足迹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7%,这条"绿色护城河"的价值还没完全体现在30倍的市盈率里。
高盛的最新研报也说了,市场还在用传统车企的估值模型来看比亚迪,但比亚迪的电池外供业务已经贡献了12%的营收,这至少值20%的估值溢价!
夜幕降临,比亚迪全球总部依然灯火通明。
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还在测试第三代混动系统。
这个曾经靠电池起家的企业,现在在慕尼黑、曼谷、墨西哥城都建了研发中心,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全球前三。
有些人还在讨论"弯道超车",中国新能源军团已经换道超车,开始制定游戏规则了!也许很快,全球汽车产业就会达成一个共识:得产业链者得天下!而这条产业链的中心,就在深圳坪山!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