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熊。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交通事故新闻里,有些细节特别扎眼,同样是车辆出事,有的报道只说“一SUV失控”,有的却直接把车型品牌打在标题里。就像10月9号凌晨福建平潭那场悲剧,一辆白色小米SU7坠海,驾驶员不幸离世,可比起事故本身,“小米SU7”这四个字似乎先一步成了焦点。这到底是媒体的无心之失,还是舆论场的刻意炒作?在真相没出来前,我们或许更该先理清这场悲剧里被忽略的细节。
事故里的关键细节,慢车速、亮着的刹车灯与缺失的护栏
时间拉回10月9号凌晨4点,天还没亮,平潭县澳前镇东澳渔人码头静悄悄的。监控画面里,那辆白色小米SU7正以较慢的速度行驶在码头区域,没人知道驾驶员当时的状态,只看到车辆缓缓靠近岸边,接着突然翻越了路基石,直直坠向海里。就在车身悬空的瞬间,刹车灯亮了,这说明驾驶员当时大概率意识到了危险,试图踩下刹车,可一切都太晚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悲剧发生。
直到上午8点,这辆坠海的SU7才被打捞上岸,驾驶员经确认已经死亡,遗体随后被送往殡仪馆,搜救工作也随之结束。现在公安和海事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初步排除了车辆机械故障的可能,但具体是酒驾、疲劳驾驶,还是操作失误,得等1-2周后的官方通报才能有准信。网传驾驶员是1994年生人,甚至有消息说他正筹备婚礼,可这些未经警方证实的信息,已经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多少有点消费逝者的意味。
不过比这些传言更值得注意的,是事故现场的环境。据现场画面显示,码头边缘只设置了高约30厘米的路基石作为防护,连基本的护栏都没有,更别说夜间警示灯了。凌晨4点的码头,照明条件本就差,黑黢黢的环境里,仅靠矮矮的路基石,根本起不到足够的防护作用。熟悉当地的人都知道,那个码头附近有暗礁,路段也带着陡坡,本身就是个路况复杂的地方,晚上没路灯、没警示,就算是老司机也容易出问题。
舆论场的“双标”,为什么只有小米SU7被反复点名?
事故发生后,网上的讨论很快就跑偏了。有网友翻了翻近期的事故报道,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百姓关注”这个媒体,之前报道沈阳车展事故时,标题只写“一SUV剧烈推移”,连品牌都没提;可这次平潭坠海事故,不仅直接用了“小米SU7车主”的话题词,还在报道里反复强调涉事车辆是小米SU7。
不止这一家,再看看其他案例:之前阿维塔06起火、宁德某车辆自燃,媒体报道时要么模糊品牌,要么只提“某品牌车型”,唯独这次小米SU7的事故,几乎所有相关报道都把“小米SU7”四个字放在显眼位置。有网友统计,光是微博上带“小米SU7”的相关话题,阅读量比同类型事故高出了好几倍,评论区里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讨论“小米车是不是不安全”,而不是“事故原因是什么”“现场防护为什么不到位”。
这种明显的倾向性,让不少人质疑媒体是在“蹭流量”。毕竟小米作为新晋车企,本身就自带话题度,加上SU7之前因为性能宣传赚足了眼球,现在出了事,把“小米SU7”打在标题里,无疑能吸引更多点击。可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一场悲剧变成了流量密码,一边消费着逝者的不幸,一边又在制造品牌对立——支持小米的人觉得是被黑了,反对的人趁机吐槽车辆安全,最后没人关心事故背后的真相,只剩下互相骂战。
争议背后,悬空刹车失效≠车辆有问题
随着舆论发酵,关于“小米SU7安全性”的讨论也越来越离谱。有网友拿出之前小米SU7“舒适模式响应延迟”的测评,猜测是不是因为刹车慢才导致事故;还有人翻出安徽某地小米SU7起火的旧闻,把两次事故强行关联,说“小米车就是容易出问题”。
但稍微懂点汽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说法站不住脚。首先,本次调查已经初步排除机械故障,而且从监控看,车辆是先翻越路基石再坠海的,在车身悬空的瞬间,车轮处于无接触地面的状态,这时候就算踩刹车,制动系统也很难发挥作用——这不是小米SU7的问题,而是所有汽车都存在的物理特性,哪怕是百万级的豪车,悬空后刹车也会失效。
再说说之前的事故,后来官方通报已经明确是车主导致的,和车辆本身质量无关。可到了这次事故里,还是有人拿出来当“证据”,本质上是陷入了“单次事故=系统性缺陷”的误区。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某款车出了一起追尾事故,就说这款车刹车不行;同理,单起坠海事故,在没查清人为因素前,根本不能用来否定一个品牌的安全性。
更有意思的是,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讨论“小米车不安全”的评论里,出现了不少“全V账号”的协同发言,这些账号要么头像一致,要么发言模板相同,甚至连吐槽的话术都一模一样,很难不让人怀疑是“黑公关”在背后推动。毕竟新能源车企之间竞争激烈,借事故抹黑对手的事情,在行业里也不是第一次
比品牌争论更重要的,新能源车落水如何逃生?公共设施漏洞该补了
当大家都在为“小米SU7安不安全”吵得不可开交时,其实有两个更关键的问题被忽略了:一是新能源车落水后该怎么逃生,二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漏洞谁来补。
先说说落水逃生。很多人以为车辆落水后可以直接开门,其实不然,车辆入水后,外部水压会把车门死死顶住,这时候根本打不开。正确的做法是先保持冷静,等车辆进水到一定程度,车内外压力平衡后大概需要1分钟,再尝试开门;如果等不及,就用破窗锤砸车窗四角,不要砸中间,中间受力面积大,很难砸破,尽快逃生。可现实是,大部分车主车里根本没有破窗锤,甚至不知道“等压力平衡”这个知识点,这也是为什么车辆落水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对于车企来说,这其实是个需要重视的点。现在很多新能源车都主打“智能驾驶”,能识别行人、障碍物,可对于“悬崖、水域”这类负向障碍,识别和自动刹停功能还不够完善。虽然这次事故中车辆悬空后功能失效是物理限制,但如果能在车辆靠近无防护的岸边时,提前触发预警甚至辅助制动,或许能减少类似悲剧。不过这也需要平衡,不能为了安全过度干预驾驶,否则又会被吐槽“智能系统太鸡肋”,如何在性能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所有车企都要面对的课题。
再看公共设施的问题。平潭那个出事的码头,只靠30厘米的路基石防护,连护栏都没有,夜间还没警示灯,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不止这一个码头,全国很多临水、临崖的路段,都存在类似问题——要么防护设施缺失,要么年久失修,晚上没有照明,很容易发生坠崖、坠海事故。这次小米SU7的事故,其实是给市政部门提了个醒:比起争论车辆品牌,不如赶紧排查辖区内的公共设施漏洞,该装护栏的装护栏,该加警示灯的加警示灯,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
小熊想说:悲剧面前,真相比流量更重要
回到这场事故本身,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本该是让我们反思安全、敬畏生命的时刻,可最终却演变成了品牌互撕、流量炒作的闹剧,这实在让人唏嘘。
媒体为了点击量,刻意放大品牌标签,忽略事故背后的人为因素和设施漏洞;部分网友为了站队,拿着未经证实的信息攻击品牌,忘了逝者家属还在承受悲痛;甚至还有黑公关趁机搅局,把悲剧当成竞争工具。这一切,都偏离了事故该有的讨论方向。
其实不管涉事车辆是小米还是其他品牌,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哪个品牌更好”,而是“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对驾驶员来说,要记住凌晨4点别疲劳驾驶,陌生路段放慢车速,车里常备破窗锤;对车企来说,要少点“加速性能”的噱头,多点“安全细节”的提醒;对媒体和公众来说,要守住底线,别让流量盖过真相,别让争论淹没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