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泰国卖得火,国内欠薪裁员,背后行业危机

要说哪吒汽车这几年大起大落的故事,恐怕比不少网剧还精彩。你说它在泰国销量能碾压特斯拉,风光得一塌糊涂,可国内这边却欠薪、裁员,眼看着就要破产重组,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弄的?这么强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中国车企为什么会出现“外面红火、家里冷清”这样的奇特局面?哪吒汽车的遭遇,到底给整个行业敲了什么警钟?说实话,这些问题,简直就像一道道选择题,等着我们拆东墙补西墙地琢磨。

我先抛个问题:在国内新势力车企这么激烈的市场里,一个品牌怎么才能活下来?大家是不是早觉得新能源赛道玩家太多,车员和车企快比车主都多了?想当年,哪吒汽车凭着“高性价比”“探索B端”这两板斧杀出一条血路,风风火火地当过年度销冠。可等到新能源市场规模做大了,Tesla、比亚迪、小鹏、理想,还有远方赶来的问界等等,赢面全比它大一圈儿,再加上后来国产新车琳琅满目地“卷”价格、拼技术、秀智能化,哪吒汽车的优势,转眼就被稀释没了。

你说它问题出在哪儿?有人会说,是没钱砸研发,产品没有特色。好,这没错,可为啥没钱?因为做车这事,下饺子似的堆出来容易,卖出去、赚到钱才能活下去。哪吒为了撑门面,冲业绩,各类车一通上,研发费用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了,可主打车型销量始终跟不上节奏。这些年搞了哪吒S、哪吒GT往高端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钱砸了出不来,终端销量还每年缩水。你看看现在新能源车行业的画风,是不是越卷越难做?别说哪吒这种中腰部玩家,大头部的都得拼命。

说到这儿有人又问,那为什么在泰国它能卖得风生水起?跟“出海”这波风有关系吗?还真有!泰国市场跟中国虽说比不了体量和内卷程度,可新能源需求正是起步,政策支持,用户年轻化,基础设施跟着上。最妙的是,国外消费者认品牌却不那么挑剔,配置适中、价格低、能开就行。哪吒V 这种主打性价比的小车切的正是下沉市场蛋糕。本地运营团队还接地气,会布网点、懂渠道,售后做得扎实。所以哪吒能在泰国干掉特斯拉,这一份成绩单,是顺大势,更是踩准了节奏。

那这一来就有意思了。大家琢磨一下:哪吒汽车在国内市场内卷激烈被挤下台,在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又能封神。说明什么?其实就是一句话——外有出路,内无根基,迟早都得出问题。靠海外市场维持表面光鲜不长久,根本躲不过。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几十亿规模的中国车企,被国内市场挤压到喘不过气,就靠卖泰国区区几千台车回血吧?市场体量和难度根本不是一回事。你国外赚点辛苦钱,国内这边欠供应商、欠员工,供应链一断裂,你能坚持多久?

再说哪吒内部还有一堆雷。内部管理混乱,部门扯皮、资源抢夺,决策一会一个样,说变就变,哪怕泰国分公司头头陈尹斌带头做了那么多“救急”,也都是隔靴搔痒,救不活。你买个车还怕售后出问题,不敢用,这市场口碑就完蛋了。内部一团乱麻,核心高层撂挑子,外加投资人没信心,想重组都没人接盘。说到底,哪吒溃败不是偶然,根基没扎实、自己人还斗成一团,摊子大了就出问题。

话又说回来,新能源这市场一度就靠“高速度”“多融资”撑着。几年头脑一热,钱砸出去想着收割流量、烧出规模。不少企业只盯着眼前流量闭环,忽视了“慢下来打磨产品”的功夫。国外市场看似风光,可你再怎么卖,每年几千辆、几万辆的体量,终究只算小打小闹。企业要的是厚积薄发、步步为营,不是打一枪换个地儿。

这里还得追问一句:今天造车新势力还有多少企业,其实已经在走哪吒这条路?靠外部融资续命,一边拖欠供应商、欠薪“自杀”,一边海外秀销量提士气。可再怎么样,你国内市场不稳,就等于在沙滩上盖房子。新能源红利一过,挤掉泡沫后,全靠硬实力比拼。外有品牌硬仗,内有价格战、服务战。你企业不踏踏实实筑地基,没一套快速反应、精细化管理体系,搞得再大也白搭。

哪吒的爆雷其实很多年就露出苗头。去年销售和声量都在下坡路,其实早已让不少业内人士警觉。不管是C端还是B端,产品过时不求变,公司架构臃肿,信息流转难,员工斗得头破血流。就这样,怎么和新闻天天上热搜的理想、小鹏、新玩家问界去拼?——市场不等人,顾客更不讲情面。谁服务好谁占份额,你只会画饼充饥,只会内部空转,迟早原形毕露。

哪吒汽车泰国卖得火,国内欠薪裁员,背后行业危机-有驾
哪吒汽车泰国卖得火,国内欠薪裁员,背后行业危机-有驾

看到这儿,再回头想想每次企业爆雷最无辜的是谁?是那些兢兢业业,天天跟着企业一块熬的普通员工。5600人被欠款,债权人上千,几十亿的欠债,账面就剩一千多万现金,这架势放哪儿都是大新闻。高层拍拍屁股走人,普通人工资拿不到,奖金泡汤,外面还说公司海外多牛,多么讽刺——这才是现实版“盛世危局”。

哪吒汽车泰国卖得火,国内欠薪裁员,背后行业危机-有驾
哪吒汽车泰国卖得火,国内欠薪裁员,背后行业危机-有驾

这一回哪吒的警示意义其实挺大的。新能源创业要活下来,绝不能光看销量。高速成长期,啥问题都能掩盖,一旦市场变局,立马原形毕露。产品力、服务力、品牌信任、团队战斗力,哪一样短板都不行。别指望海外市场能长期帮公司“续命”,中国主场立不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你看蔚来、小鹏市值天天缩水、市占率天天挤压,不找准核心竞争力,真就活不长。

最后有句话送给所有造车新势力的老板们,也送给我们每个普通奋斗者:别光只想着走捷径,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对做深,把团队管顺,把口碑立住。一个企业只有根扎在泥土里,哪怕一时没花,日后也能枝繁叶茂。光靠一两个爆款、几个花哨数据,不顶事。哪吒的故事还没完,行业的进化刚刚开始。谁能存活下来,未来见分晓。

问题丢在这儿了,也是大家心里的问号——你们觉得中国做新能源的,还会有多少下一个“哪吒”?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