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彻底扭转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下简称“厂车”)安全事故多发的严峻局面,保障广大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与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相关部门,部署并印发了《2025年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安全治理行动方案》。这场全国性的专项治理行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准、严厉的措施,压实安全责任,消除风险隐患,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 行动背景与目标:为何要“重拳治理”?
厂车(包括叉车、观光车、搬运车等)是工厂、码头、仓库、旅游景区等场所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但其使用环节长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无证操作、车辆“带病”运行、人车混行、超速超载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倾覆、撞击、碾压等事故时有发生。
本次行动的总体目标是: 实现“三个显著、一个杜绝”,即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显著落实、车辆安全状况显著改善、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厂车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 治理范围与时间:谁将受影响?何时开始?
治理范围:全国所有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使用的叉车、观光车等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使用单位(企业、景区管理方等)、作业人员及相关检验机构。
行动时间: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分为三个阶段推进。
三、 核心任务与重点工作:聚焦“三大战役”
(一)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攻坚战
全面自查自纠:要求所有使用单位对厂车管理制度、车辆档案、人员持证、日常检查记录等进行全面自查,限期整改隐患。
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严查车辆是否办理使用登记、是否有有效期内定期检验报告、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对“三无”(无登记、无检验、人员无证)车辆和行为“零容忍”。
推行信息化管理:鼓励大型企业、物流园区建立厂车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车辆运行状态、作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二)车辆本质安全提升阵地战
强化源头检验:严格新车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把关,重点检查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保护装置(如叉车安全带、护顶架)的安全性能。
开展老旧车辆专项整治:对使用年限长、故障率高、安全性能下降的老旧车辆进行重点排查,鼓励报废更新或进行安全性能提升改造。
规范改装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拼装车辆的行为,特别是擅自提高车速、拆除安全装置等。
(三)作业人员安全素养提升持久战
严查持证上岗:通过现场抽查、平台数据比对等方式,严厉打击无证操作、持假证操作行为。
开展安全教育警示:组织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强制要求作业人员每年接受安全再培训。
规范作业现场管理:重点治理人车混行、超速、超载、不系安全带等违章行为,在关键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和物理隔离设施。
四、 实施步骤与时间表
动员部署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治理氛围。
集中整治阶段(2025年第二、三季度):企业全面自查,监管部门开展“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曝光典型案例。
巩固提升阶段(2025年第四季度):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五、 给使用单位和作业人员的警示与建议
对于使用单位(企业主/管理者):
立即行动:对照方案要求,立即开展内部排查,补齐管理短板。
投入保障:确保安全投入,该检验的检验,该报废的报废,该培训的培训。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厂车安全操作规程和责任制。
对于作业人员:
持证守法:确保自己持有效证件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拒绝违章:敢于对违章指挥说“不”,操作前务必进行车辆安全检查。
提升意识:主动参加安全培训,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总结:
2025年的这场安全治理行动,释放了监管部门“严字当头、精准发力”的强烈信号。它不仅仅是一次运动式的检查,更是推动厂车安全管理迈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重要契机。各相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将安全责任真正扛在肩上,共同筑牢场(厂)内交通的安全防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