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

“前几天还车水马龙的电动车一条街,如今雅迪、爱玛全挂起‘暂停营业’牌,玻璃门后堆着崭新车辆却无人售卖”—— 近期上海街头的这一幕,让不少准备买车、上牌的市民一头雾水。

这场看似突然的“集体闭店”,实则是2025年电动车新国标切换期的政策阵痛,背后藏着商家的无奈、用户的纠结,更折射出安全与实用的博弈。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闭门潮推手主要来源于严查、断供与清库的三重压力:

1. 严打改装:从“灰色操作”到全链条监管

此前,部分商家为让超标车“合规上牌”,衍生出“上牌换小电池、上完换回大容量”的违规操作。这种行为直接触发上海“砺剑2025”专项整治,累计查处相关违法行为3.1万余起,10名销售人员被抓。随着严查力度层层放大,即便未改装的合规旧车,上牌手续也一度暂停。商家们既怕卖车后无法上牌遭用户投诉,更怕查到不合规车辆面临3万元罚款,索性关门避风头,不少老板还以“去培训”为由委婉回应。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2. 新标车断供:上市近3月仍“一车难寻”

按照新规,2025年9月1日起厂商需停止生产旧国标车,但截至11月中旬,市面上新国标车仍处于“零星供应”状态。九号、小牛等主流品牌尚未正式量产新品,爱玛、雅迪虽推出少量车型,却因设计“反人性”遭吐槽 —— 比如鞍座缩短至35厘米、取消储物格,被网友戏称“专为单身通勤设计,接娃载物全不行”。

新品短缺的核心原因,在于新国标对生产端的严苛要求:塑料件占比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需加装阻燃材料与北斗定位,导致成本上涨500-1000元,厂商既怕投入过高无人买单,又需时间完成产线改造,最终陷入“不敢量产、不愿铺货”的僵局。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3. 旧车清库:上牌倒计时下的“末班车焦虑”

11月30日是旧国标车上牌的最后截止日期,12月1日起旧车将全面禁售。这一节点刺激了一波“反常消费热潮”:北京、上海等地旧标车销量同比翻倍,部分门店库存仅够支撑两周,甚至出现“无优惠、不降价”的惜售现象。

但清库背后藏着隐忧:一方面,国补叠加以旧换新政策提前透支了需求,部分商家囤货过多,却因上牌通道收紧,面临“卖了无法上牌、囤着恐砸手里”的两难;另一方面,消费者抢买旧车,实则是对新标“速度慢、功能少、价格高”的抵触,毕竟旧车可通过解码提速至50-80km/h,更贴合通勤、接娃的实际需求。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新国标推行的核心是提升骑行安全,却因部分设计与民生需求脱节,引发不少争议。对比新旧国标电动车,这些变化让用户直呼“难用”:速度受限,通勤效率大打折扣、实用功能缩水,载人载物成难题、价格上涨,改装受限。

新国标代表着行业规范化的方向,但其落地过程需要更多“民生温度”。毕竟,好的政策不仅要守住“安全底线”,更要读懂“百姓需求”:让通勤族不迟到、让宝妈接娃不费劲、让商家合规经营不焦虑,才能让“安全升级”真正获得民心。

上海电动车店为何集体关门?新国标车陷争议:龟速、窄座,市民直呼“太难了”!-有驾
图片

你家的电动车是新标还是旧标?是否遇到了上牌难、用车不便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