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沸沸扬扬,说的是零跑汽车可能会和华为合作,这事儿听起来可不小。
大家可能有点纳闷,零跑不是卖得挺好的吗?
经常在新能源车的销量排行榜上排在前面,怎么突然就要找华为了?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零跑自己不行了,还是说这里面有更大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捋,用大白话聊清楚。
首先,我们得看看零跑现在的情况。
您要是在网上看新闻,肯定会觉得零跑风光无限。
比如文章里提到的,假设到了2025年,零跑一个月能卖出去五万辆车,连续好几个月都是新势力里的第一名。
这成绩单拿出来,可以说是相当亮眼了。
但是,光鲜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些不太为人知的烦恼。
零跑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呢?
是挣钱难。
它卖得最好的车,主要是那些价格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的车型。
这个价位的车,竞争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拼价格,所以卖一辆车,刨去研发、生产、材料这些成本,最后到手里的利润非常薄,甚至可以说是刚刚够本。
做生意嘛,光赚吆喝不赚钱,心里肯定不踏实。
那怎么办呢?
往贵了卖呗。
零跑也想冲击三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你想想,咱们老百姓花三十多万买辆车,图的是什么?
除了车子本身要好,还得有面子,得有拿得出手的黑科技。
人家理想汽车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把家庭出游的舒适感做到了极致;蔚来汽车有换电服务和高端的用户社群。
可零跑呢?
它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性价比高”,突然卖贵了,消费者心里就得打个问号:你凭什么卖这么贵?
在技术上,特别是现在大家最看重的智能驾驶这块,零跑虽然有自己研发的系统,叫Leapmotor Pilot,也更新到了3.0版本,但在最考验实力的城市复杂路况自动驾驶,以及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上,跟华为、小鹏这些顶尖选手比起来,确实还有看得见的差距。
所以,零跑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低端市场不怎么赚钱,高端市场又冲不上去。
站在销量顶峰的它,其实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必须得想办法破局。
就在这个时候,华为进入了零跑的视野。
为什么偏偏是华为呢?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可以说是一场精打细算的“双向奔赴”。
首先从技术上说,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ADS,就像一个超级技术货架。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需要来灵活搭配。
你零跑十几万的走量车型,需要一个好用不贵的辅助驾驶功能,华为有对应的方案;你零跑想打造三四十万的旗舰车型,需要行业最顶尖的、能在市区里自由穿梭的智能驾驶,华为也有顶配方案提供。
这一下子,就把零跑从低到高所有车型的智能驾驶短板,全都给补齐了,简直是量身定做。
再从品牌上说,这作用就更大了。
现在国内的汽车市场,尤其是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华为”这两个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一听说这车搭载了华为的智驾系统,大家就会觉得这车科技含量高、很智能,愿意为这个品牌溢价买单。
零跑如果能和华为合作,就等于瞬间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高科技”的标签,想撕掉过去那个“只讲性价比”的旧印象,就容易多了。
这就像一个地方小吃,味道很好但名气不大,如果突然被评上了“中华老字号”,那身价和地位马上就不一样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合作方式让零跑很放心。
华为跟车企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像问界那样的“智选车”,华为不光出技术,还深度参与车子的设计、营销和销售,车企更像一个生产方。
而另一种,就是零跑这次选择的“HI模式”,英文全称是Huawei Inside。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就扮演一个顶级技术供应商的角色,它把最核心的智能驾驶全套方案卖给零跑,但车子具体造成什么样、内饰怎么设计、去哪里卖、怎么做用户服务,这些主导权还都牢牢掌握在零跑自己手里。
零跑不用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没有话语权的“代工厂”,还能借到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光环,这笔账算下来,实在是太划算了。
那么,一旦这个合作真的落地,零跑手里就一下子多了好几张王牌。
它就可以毫无顾虑地推出真正的高端车型,比如全尺寸的SUV和MPV,直接搭载最顶级的华为智驾系统,去跟理想L8、L9,问界M7、M8这些热门车型正面竞争。
而且,零跑还有一个别人比不了的巨大优势,那就是成本控制。
零跑号称有超过68%的零部件是自己研发生产的,从电池到电机,再到车里的各种控制器,很多都是“自产自销”,这让它的整车成本比别人低不少。
这就意味着,它有更多的利润空间去容纳华为那套价格不菲的智驾系统。
最后呈现给消费者的,可能就是“花三十万的钱,享受到四十万级别的智能配置”,这种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另外,对于出海这件事,华为也能帮上大忙。
欧洲很快就要强制新车配备L2级以上的智能驾驶,而华为的技术已经通过了欧洲严苛的安全认证。
零跑想把车卖到国外去,有了华为这张“通行证”,无疑会顺利得多。
零跑的这一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
过去,像蔚来、小装、理想这些“老大哥”,都坚持智能驾驶是汽车的“灵魂”,必须全栈自研,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一条值得尊敬但非常烧钱的路。
而零跑则带头走了另一条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最擅长的是把车造好,把成本控制好,那我就把这部分做到极致;而华为最擅长的是做智能系统,那我就和最强的伙伴合作。
这不是投降,而是一种更聪明的产业分工。
这说明我们的汽车产业正在走向成熟,不再是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粗放模式,而是开始追求效率和体系化的优势。
大家各显神通,把各自最强的能力组合在一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技术最先进、体验最好的汽车,交到我们普通消费者的手里。
从这个角度看,零跑的这一步棋,或许不仅是它自己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国造车新势力走向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