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的全球聚光灯下,博世没有堆砌炫目的概念,而是直接将与文远知行联合研发,基于英伟达 Orin Y 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带到德国,面向全球主流车企、中国自主品牌和行业伙伴,进行了近60批次的试驾体验。
多位试驾过的相关人士反馈,博世的这套系统开起来非常顺畅,动态决策、交互响应、车身控制都比较自然,整体完成度很高。相比常见的模组堆叠方案,加减速和转向更一致,驾驶风格更流畅,整体体验更接近“人在开车”的状态。

丝滑出入环岛

路口拟人化绕障
据悉,这套系统已敲定今年第四季度搭载于奇瑞高端量产车型。在智能辅助驾驶“Demo 狂欢” 的当下,博世用 “量产落地” 迈出了最扎实的一步。
“一段式端到端” vs “VLA”
过去几年,“多传感器融合 + 分模块协同”方案是主流,它强调“看得见、动得稳”,工程师围绕感知、决策、控制打配合,优化模块之间的协作逻辑。
但今年以来,VLA技术路线被理想、小鹏高频提及,被认为是打开“类人驾驶”大门的钥匙。视觉看世界、语言识意图、动作给响应,三者融合,构建一个能理解人类、能与人沟通、还能自主驾驶的超级模型。
听起来很美,像是在造一个能看懂文字、听懂人话的司机。但要让VLA开上真实道路且开得好开的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落地。
首先是特征对齐难。将图像、语言和轨迹融合成一个决策逻辑,难度远比我们想象高得多。尤其是在高速并线、极限规避等“反应窗口”极短的场景下,不仅要理解意图,还要做出实时、稳定、不突兀的物理操作,这对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我们试驾某头部车企的VLA方案时就遇到,销售发出指令“靠边停车”,结果车确实停了,但停在了路中间。
其次是数据门槛高。训练VLA类模型不是靠回放几个ADAS片段,而是需要千万级的高质量轨迹数据,还得搭配“图像+语言+驾驶行为”的复合标注,涵盖长尾场景和边界条件,绝非简单“堆数据” 就能实现。。
第三就是部署掣肘多。当前主流的 Orin-X 级芯片算力带宽有限,若要支撑 7B-10B 参数的 VLA 大模型,不仅推理效率低下,还会引发整车热管理、电耗与稳定性等连锁问题。
正因如此,VLA 始终跳不出 “Demo很惊艳、量产且遥远” 的循环。
而博世的选择截然相反:不赌“未来大模型奇迹”,而是在现有技术边界内,把 “专注开车” 的一段式端到端磨到极致,这正是博世给出的答案。
博世方案以“轨迹控制” 为核心,通过弱监督机制替代大规模人工标注,将感知、规划、控制整合为一个统一模型,直击“轨迹物理一致性、算法部署稳定性、安全验证闭环” 三大核心诉求 ——“开起来像人、能量产落地、能保障安全”,成为其区别于概念方案的关键。
工程化落地,博世的王牌
智能驾驶的终极比拼,从来不是看谁的模型更先进,而是看谁能把系统稳定地交付到客户手中,将工程化落地,实现规模化量产。很多看起来酷炫的 Demo,不是停留在测试阶段太久,就是量产后打折扣。
而工程化交付,正是博世的最强项。
此次搭载在奇瑞高端车型上的一段式端到端解决方案,虽然形态“很新势力”,但骨子里是一套老牌Tier 1“工程思维”做出来的量产方案。
博世与文远知行联合开发,搭载于Orin Y平台,系统已经通过整套功能安全流程和严苛测试验证,从“能跑起来”走到了“稳定交付”。
博世曾反复强调:“智能辅助驾驶的工程化交付,是汽车工业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之一。”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拆解了系统每一环节后得出的总结。
在博世的体系中,交付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整套闭环机制协同落地。
数据侧:用弱监督机制替代重标注,通过感知结果自动生成轨迹训练样本,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
执行侧:直接生成符合车辆动力学约束的连续性轨迹,跳过了传统“动作接龙式”模块,车辆执行层响应更自然;
验证侧:依托仿真与实车测试平台,模拟极端场景和故障工况,形成“先知型”的兜底机制,避免“事后补锅” 的被动。
这不是“更聪明的驾驶员”,而是一套“更稳的工程系统”。这也正是博世与其他算法公司最大的差异。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的护城河,不在于Demo有多惊艳,而在于是否能按主机厂要求交付、服务、演进。对这一点,博世始终是行业最可靠的答卷之一。
中国市场,验证全球路线
慕尼黑车展上的博世智驾方案,看似是“德国舞台的亮相”,实则是 “中国经验的全球答卷”—— 这套系统从研发到验证,全流程由中国团队主导,是实打实的 “Made in China”。
博世吴永桥曾在WAIC的一场公开发言中说:“过去是中国需要博世,现在是博世需要中国。”这不是客套话,而是事实。
中国市场成了这套系统的天然孵化场:
场景足够丰富,从潮汐车道到鬼探头,城市交通极其复杂拥挤,是最好的系统训练场;
主机厂节奏全球最快,既有市场焦虑也有技术冲劲,愿意试错、敢于突破,是最创新求变的合作伙伴;
人才密度足够高,算法、系统、控制、软硬件人才高效协作,推动效率远超欧美OEM和供应商。
这场IAA试驾活动,看似是博世在德国“展示成果”,本质上也是博世中国智驾团队在给全球市场“反向输出”。
对博世而言,这不仅是一套解决方案的亮相,也是其全球智能驾驶战略的一次拐点。
原本以德国为绝对核心的研发体系,正在转向“在中国开发、在中国验证、向全球复制”。在传统Tier 1体系中,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IAA这样的全球舞台,也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出海能力”。
系统在中国打磨,但不是“中国专供”,而是具备跨平台、跨市场适配能力的全球方案。博世在全球有成熟的研发、量产和供应链体系,可以快速将中国经验复制到全球。
而这种全球响应的能力,也离不开博世对中国团队的重仓投入和充分放权。通过完全本土化的配合和响应,博世才能真正实现“全球资源+中国效率”的深度协同。
写在最后
当行业还在为 VLA 的 “未来感” 争论不休时,博世用一段式端到端的量产落地给出了务实答案;当不少企业困于 “Demo 到量产” 的鸿沟时,博世用工程化闭环展现出Tier 1的深厚积淀;当全球车企觊觎中国市场时,博世已借中国经验开始 “反向输出”。
智能驾驶的赛道上,噱头终会褪去,唯有落地的实力与持续的进化,方能行稳致远。
或许,这次博世一段式端到端智驾的“出海”,将是博世中国团队和中国技术征战全球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