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

84亿融资,明星团队,拜腾汽车从辉煌跌落,却连一辆像样的量产车都没能留下。

不仅如此,这家车企被曝光花费5000万元为员工购置零食,彻底成为整个造车行业的笑柄,甚至引来官媒的点名指责……

企业经营理应精打细算,然而拜腾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光说零食,北美办事处三百多名员工一年能消耗接近五千万人民币的零食,且全是进口的高档产品。换算下来,人均每天在零食上的花费超过四百元。这一开销,许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都难以达到。这哪是吃零食,简直是在吃人民币。

员工的着装也毫不含糊,上海首个品牌店开业时,店员的工服据说是从法国专门空运的定制服,一套就耗费几千元。这穿着不仅仅是工服,简直像是流动的奢侈品。名片的追求同样极致,采用进口特种纸和复杂的烫金工艺,一盒名片的成本居然也超过千元。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为了参加一次北美CES展会,拜腾不惜花费三十万美元将一辆展车空运到展会现场,展后又花钱海运回去。这样一来一去的折腾,光运费就足够购买几辆不错的电动车。图什么?无非是展台上那几分钟的“闪亮登场”。

官媒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种种做法,无不传递出“不缺钱,就要高端”的信息。然而,问题是,这些钱花出去后,对汽车制造的核心能有多大帮助?即便销售员穿得光鲜,名片再精致,能否提升汽车性能、延长续航、提高智能化水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种不计成本的“面子工程”,一步步将拜腾推向深渊。

如果奢华的开销是拜腾走向衰落的催化剂,那么内部混乱的管理,尤其是高层之间的矛盾,似乎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拜腾的创始团队光彩夺目。董事长毕福康被誉为“宝马i8之父”。总裁戴雷则是华晨宝马和东风英菲尼迪的耀眼人物。理应是强强联合,然而现实却是这两位核心人物从一开始就对公司发展战略存在分歧。

毕福康出身于技术领域,更关注产品研发和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希望在北美开拓一片新天地。而戴雷呢,凭借在中国市场的多年打拼,深谙本土营销之道,主张集中精力攻克中国市场。一个向西进发,一个向东迈进,谁也无法说服谁。

在公司发展方向及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上长时间无法达成共识,自然会导致矛盾的加剧。有传闻甚至连发布会发言稿的优先顺序和长度都会争论半天。

高层之间的不和,下面自然容易形成派系。公司总员工数量并不多,却设置了二十多个副总裁,各路精英各显神通,导致资源分配乱成一团。在技术路线、设计理念等核心问题上,不同派系各持己见,研发进度严重滞缓,宝贵的资金和时间被白白浪费。

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这样的内耗必然是致命的。当大家的心思都不在正经的造车事业上,而是忙于争权夺利,企业又如何能健康发展?

官媒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理想汽车的李想曾在社交媒体上提到:拜腾三百号员工,一年吃零食的支出便达五千万人民币。

换算来看,每人每天的零食预算几近450元!这笔钱,足够一个普通上班族吃一周的饭了。吃的还都是不是普通的零食,全是进口的高级巧克力、有机果干、精品薯片。

与蔚来等企业的国产小零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气派十足。这种“只追求最贵,不求最好”的作风深入拜腾的方方面面。

高管出差时,平日餐饮也搭配头等舱与高级红酒。员工制服更是讲究,上海品牌店开业时的制服据说是法国高定设计,选用顶级面料并空运至中国。

一套即便是几千元,与小鹏所用的实用型工装相比,差距显而易见。连名片的奢华程度也令人咋舌,一盒名片就要上千元,采用进口特种纸,还需烫金、镶金属,追求极致的“高级感”。

官媒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这样的“面子工程”同样在宣传上有所体现。2020年1月,拜腾砸下30万美元,仅为将一辆车空运到拉斯维加斯CES展出。

展出几分钟后,又花大价钱运回。这笔费用足以买几辆中档电动车。这种折腾,除了展现风光外,几乎对车子性能提升和吸引客户购买毫无实质帮助。

反而把公司推向更深的泥潭,那840亿,看来主要都用在了表面功夫上,投资人所关注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影子都未曾显现。

真正的大麻烦自拜腾错失2019年底量产目标开始逐渐显露。正逢当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遇冷,首次出现负增长,投资人也逐渐变得谨慎。

之前的资金几乎耗尽,而新的资金又无法到位,拜腾的宏伟蓝图只能就此搁浅。到了2020年4月,欠薪及欠供应商款的消息开始频繁传出,财务危机彻底暴露无遗。

结局也就不难预料。同年6月,拜腾宣布暂停中国大陆业务,其北美和德国的分公司相继申请破产。

央视更是公开批评拜腾“烧光840亿却造不出车”,由此它的困境让全国人民皆有所知。2021年,似乎事情有了一丝转机。拜腾与富士康、南京经济开发区宣布合作,计划重启生产,目标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

官媒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有驾

然而,这个备受期待的合作也很快告吹。据说问题依旧是内部的股东争斗和高层扯皮,最终将富士康“劝退”。

每次自救的尝试,总是最终受制于资金问题。而这背后,是未能解决的资源管理和内部关系障碍。

最终,2023年6月,拜腾的母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连同关联公司,正式走向破产清算的命运。

拜腾的经历,从曾经备受瞩目的“天选之子”到如今的行业笑柄,实在复杂。市场环境固然有其影响,但直接将其推向悬崖的,恐怕还是它自身的决策。

内部混乱,开支失控,与汽车制造的实际规律完全脱节。如今只剩下那840亿的影子,宛若一个巨大的问号,提醒人们:再好的愿景、再多的资金、再卓越的人才,若缺乏有效的管理、合理的支出纪律和上下团结一致,同样也会烟消云散。

那么,这场代价高昂的闹剧,究竟由谁来买单?这个问题,恐怕会比拜腾那些冷清的厂房和办公室更长久地萦绕不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