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买进特斯拉的门槛降了,背后那套一体化压铸的生产线,或许才是让传统车企睡不着觉的原因
十几分钟充进去三百公里续航,这事儿要是放在三年前,我肯定觉得是吹牛。但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桩功率上来了,这个数字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关键是,这要是真能实现,那周末带家人出去玩,服务区喝杯咖啡的工夫电就充得差不多了。
店里这两年来看车的人,问得最多的就是续航和充电。以前大家担心的是能跑多远,现在更在意的是充电要等多久。心态变化挺明显的。
这次听说要推的入门款,价格可能压到17万这个区间。这个数字有点意思,刚好卡在合资紧凑级轿车和国产中型电动车中间。以前这个价位,要么买个速腾、卡罗拉这种皮实耐用的油车,要么就上国产电动车拼配置。现在多了这么一个选项,格局可能真要变一变了。
生产环节上动的手脚不少。车身零件从原来的几百个压缩到八百多个,一体化压铸把七十多个零件的活儿一次搞定。这套路子其实挺狠的,表面上看是省成本,实际上整个生产流程都被重构了。十二分钟完成车身组装,这个速度已经快到有点夸张。
动力这块倒不用太担心。单电机后驱版本零百六秒左右,日常够用了。电动车那个加速感,开过的都懂,电门踩下去推背感直接就来,不像燃油车还得等个半秒。红绿灯起步那一下,基本上是想超谁就超谁。
如果真推出双电机四驱版,零百三秒的成绩就有点炸了。不过这种性能版估计得加价不少,到时候可能就不止十七万这个数了。
内饰估计还是大屏幕那套。说实话,开车的时候所有功能都在屏幕里找,我个人不太习惯。想调个空调风量,眼睛得离开路面盯着屏幕点好几下。物理旋钮和按键其实更顺手,但这话现在说出来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
年轻人倒是不在意这个,他们觉得大屏就是科技感的象征。可能这就是代沟吧。
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应该会保留。高速上跟车、自动变道这些,确实能减轻不少驾驶疲劳。不过那个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估计又是一笔单独的费用。算下来可能又得多花好几万,这账得提前算清楚。
国产电动车这两年进步太快了。十几二十万的价位,配置给得相当足。座椅通风加热、全景天窗、自动泊车,该有的基本都有。如果入门款把这些都减掉了,光靠品牌两个字,不见得能打动所有人。
尤其是那些对品牌没那么执着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更看重实际的配置和用车体验。谁家车机好用,谁家辅助驾驶靠谱,谁家售后服务到位,这些才是他们关心的。
保值率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电车贬值快是公认的,三年掉个一半很正常。虽然说品牌的车相对保值一些,但入门款能不能延续这个优势,现在下判断还早了点。
充电网络布局也挺重要。一二线城市的充电桩已经铺得比较密了,但往下走就差点意思。如果要推广到三四线城市,配套设施得跟上。回趟老家充电都成问题,这车就只能当城市买菜车了。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个价位如果真能站稳脚跟,压力会传导到整条产业链。传统车企这几年电动化转型本来就挺吃力的,成本降不下来,技术又追不上节奏。现在这么一搅和,日子可能更难过。
不过对买车的人来说,竞争越激烈越好。选择多了,价格也会更合理。
什么时候能真正量产上市,现在还说不准。汽车行业的事变数太多,今天说得好好的,明年就可能换个方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十几万这个价位的电动车市场,接下来会越来越挤。
买车这事儿,还是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市区通勤为主,家里能装充电桩,电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住的地方充电不方便,还是得多掂量掂量。
现在买车,考虑的东西比以前多太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