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逛商场,地下一层的车展区快成了我的新晋认知训练场。
十年前,这块地方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张熟脸,大众、丰田、别克,偶尔加个BBA(奔驰宝马奥迪)撑场面。
你看我,我看你,大家心照不宣,买车嘛,无非就是在这几个选项里做排列组合。
现在再去,嚯,那阵仗完全不一样了。
一堆我拼都拼不全名字的新品牌,车标设计得一个比一个像奢侈品,展台上的销售比你还懂互联网黑话。
我一个朋友最近就挺纠结,预算三十万,想换个大点的SUV,备选列表里拉出来二十多个车型,从问界、理想,到极氪、小鹏,再到回头看一眼降价增配的传统合资,比如途昂什么的。
他跟我说,感觉像是回到了高考后填志愿,选项太多,生怕一步踏错,4S店开两年就没了,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
这种“选择的焦虑”,其实就是时代给普通人最真实的体感。
我们总喜欢聊宏大叙事,什么弯道超车,什么大国崛起。
但落到个人头上,就是这些具体而微的、带着“班味儿”的烦恼。
今天就借着这个由头,咱们捋一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把这两年国产车的爆发归结为“我们终于行了”,这种结论有点像考试后对着答案说“我都会”。
用后视镜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但拉长时间轴,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产业周期轮动,叠加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技术“掀桌子”。
先说周期。
这事儿不新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看着满大街跑的丰田和本田,心态和今天欧洲人看咱们的电动车差不多。
一开始是嘲笑,觉得是廉价的铁皮盒子,后来是警惕,发现这帮家伙不仅省油,质量还越来越好。
再后来,就是日本汽车买下了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引发全社会焦虑。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造船业。
曾几何 D 时,世界船舶的桂冠在欧洲,后来传到日本,再后来是韩国人通过逆周期大规模扩张,成了“世界第一”。
现在,这个接力棒又传到了我们手里。
根据一些行业数据,去年全球超过一半的船都是我们造的,新接的订单更是占了全球七成。
这说明什么?
说明制造业的重心转移,本身就是个经济规律,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一个国家,只要体量够大,教育跟得上,产业政策不出大岔子,从低端代工开始,慢慢积累资本和技术,总有一天会从“给我活干”变成“我来定义产品”。
这中间没有太多玄学,就是一代人一代人“填坑”的结果。
但这次汽车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叠加了“电动化”这个最大的变量。
传统燃油车是个什么概念?
是上百年的技术壁垒。
发动机、变速箱,这两样东西就像两座大山,里面的专利和know-how,后来者想绕开,难于登天。
BBA为什么能常年享受品牌溢价?
很大程度上就是卖的这套动力总成的“祖传手艺”。
结果电动车来了,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发动机、变速箱?
不需要了。
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
大家突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而我们恰好在电池供应链上,从材料到生产,都布局得特别早,等于是在新赛道上抢了个身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新势力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因为造车的门槛,在物理层面被大大降低了。
当然,软件、智能驾驶、品牌运营这些又成了新的门槛,但终究不是过去那种牢不可破的壁垒了。
捋清了这两点,我们再回来看我朋友的“选车焦虑”,就清晰多了。
这本质上是一场剧烈的“价值重估”。
过去,一辆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由品牌和动力总成决定。
一辆三十万的德国车,可能配置素得像毛坯房,但大家认,觉得“高级”。
现在,一辆三十万的国产车,能给到你50万配置的体验,冰箱彩电大沙发,外加一个L2+级别的智能驾驶,帮你应付堵车和高速。
这时候,你怎么选?这是一道算术题,更是一道心理题。
算“金钱账”,国产车的值博率显然高得多。
但要算“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就复杂了。
你会担心这个新品牌能活多久?
它的二手车残值会不会崩盘?
它的智能驾驶会不会“货不对板”,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种焦虑,双向传导。消费者在焦虑,那些“浓眉大眼的”传统车企,其实更焦虑。
你看就连大众这种最顽固的保守派,现在也坐不住了。
以前的途昂,卖点就是“大”和“德味”,现在呢?
也开始把什么DCC自适应悬架、智能四驱、L2+辅助驾驶挂在嘴边,甚至搞出了“限时一口价”这种颇具互联网特色的销售方式。
它不是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再不跟上,连牌桌都上不去了。
这就叫“风格挤压”。
当市场的主流叙事从“机械素质”转向“智能体验”,你就必须在这个框架里玩。
过去你是出题人,现在你得学着当个答题人。
所以,与其说我们的强大给了西方多大“压力”,不如说,是技术周期和产业周期的交替,给全球市场带来了一场“价值体系的紊乱”。
在这场紊乱中,没有人是绝对的赢家。
新势力要面临残酷的淘汰赛,活下来是第一要务;老牌巨头要忍痛割肉,进行“大象转身”;而我们普通消费者,则要在这片充满机会和陷阱的丛林里,擦亮眼睛,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用为几个宏大数字沾沾自喜,也别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发布会冲昏头脑。
归根结底,商业就是商业,周期就是周期。
潮水涌来时,最重要的是看清脚下的路,别被浪头拍晕了。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