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风道竟是装饰?" 当首批小米SU7Ultra车主拆开前舱盖时,他们发现这个被宣传为"空气动力学灵魂"的设计,竟然只是两个未连接散热系统的装饰孔。这场始于技术争议的风波,正在演变为一场关于企业诚信的拷问——当流量红利褪去,靠粉丝经济起家的小米汽车,该如何接住用户最朴素的期待?
宣传话术里的文字游戏
小米官方曾用"增加双风道""导流轮毂散热"等术语描述碳纤维前舱盖,但拆解显示其风道实际功能微乎其微。法律专家指出,这种模糊性表述已涉嫌违反《广告法》。更让车主愤怒的是,成本约1万元的部件售价高达4.2万元,而小米仅以价值2000元积分作为补偿。
这种"技术噱头>实际功能"的营销策略并非孤例。从智能驾驶更名"辅助驾驶",到如今的风道争议,折射出部分新能源车企的通病:用专业术语制造技术幻觉,却难掩产品力与宣传的落差。
流量反噬下的信任危机
维权群中400名高端车主的集体发声,暴露出比产品缺陷更严重的危机。这些原本冲着"雷军背书"下单的粉丝,如今直接喊话要求"保持真诚"。华东政法大学专家翟巍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主有权要求全额赔偿损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雷军IP深度绑定的营销模式正在显现副作用。当负面舆情出现,企业家个人信誉会放大品牌危机。数据显示,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已出现环比下滑,而即将上市的SUV车型YU7将面临更残酷的市场检验。
新能源赛道需要怎样的诚意?
这场风波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当行业从营销内卷转向产品力比拼时,任何宣传话术都将在用户实际使用中现出原形。工信部专家盘和林强调,真正的差异化必须依靠技术实力而非噱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