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豪华车市场变了天,BBA的“金饭碗”为啥端不稳了?
以前聊起买车,尤其是三十万往上,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儿,八成是“BBA”——奔驰、宝马、奥迪。
这三个德国牌子,就像汽车界的“老三位”,代表着面子、身份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
去4S店,销售跟你聊的不是发动机参数,而是“开出去有排面”。
那时候,买BBA,买的真不全是车,更像是一种社会通行证。
可现在呢?
你再去4S店转转,或者刷刷朋友圈,画风全变了。
隔壁老王没买宝马X5,提了辆问界M9;
楼下新搬来的年轻老板,开的是仰望U8。
更夸张的是,有个数据最近刷屏了:
在中国,现在每卖出10辆5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就有7辆是问界M9。
这个数字,听着都让人心里一咯噔。
它不光是一个销量冠军那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豪华车市场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BBA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了。看看他们自己公布的半年成绩单,那叫一个“惨”字。
奔驰在中国卖了不到30万辆,比去年少了14%;奥迪少了10%;
宝马最猛,直接掉了15.5%。
全球范围看,情况也差不多,营收和利润齐刷刷往下掉。
奔驰的净利润,半年时间就缩水了一大半,超过55%。
宝马和奥迪的日子也不好过,利润同样大幅下滑。
这可不是什么短期波动,而是持续性的压力。
销量跌了,利润没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头疼。
但比这更让BBA睡不着觉的,是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消费者不买账了?
答案其实就摆在马路上,停在你家小区的充电桩旁边——国产的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高端的,真的起来了。
以前我们说国产车,总觉得差口气,尤其是在豪华感、技术、品牌上,跟BBA没法比。
但现在,这个认知被彻底打破了。
你花50万买一辆问界M9,它能给你什么?
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让你在高速上、在堵车时,能真正解放双手,安全又省心。
车里的大屏幕,语音助手,用起来比手机还顺手。
座椅能“零重力躺平”,后排还能装上吸顶娱乐屏。
这些配置,放在几年前,你得加钱选装,甚至在BBA的百万级豪车上都不一定能配齐。
现在,问界M9直接给你打包好了,还卖50多万。
再看看仰望U8,那更是把“豪华”和“科技”玩出了新高度。百公里加速3秒多,原地掉头,甚至能应急浮水。
这些功能听着像科幻片,但它真真切切地摆在你面前,而且价格虽然高,但比起同级别的奔驰GLS、宝马X7,它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更刺激、更前沿的体验。
消费者不是傻子,当他们发现,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能买到配置更高、技术更新、用起来更爽的车时,谁还愿意为一个“标”多花十几二十万?
这其实就是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性价比。以前BBA卖的是品牌溢价,是那个“标”值钱。
消费者愿意为这个“标”买单,因为它能带来社交价值。
但现在,时代变了。
新一代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掌握着购买力的年轻人,他们更务实,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
他们算的是另一笔账:
30万的预算,10万买个车标,剩下20万买辆车,值不值?
当满大街跑的都是绿牌车,它们加速快、充电便宜、智能化程度高,而4S店里那些挂着“三叉星”、“蓝天白云”、“四环”的车,除了车标闪亮,其他方面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时候,这个账,谁都会算。
BBA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不是没努力,也在推电动车,也在搞智能化。但问题是,他们的动作太慢了,或者说,他们的转型不够彻底。
很多BBA的电动车,你开起来,总觉得还是那股“油车味儿”。
智能化系统反应慢半拍,车机卡顿,语音识别不准,跟华为、小鹏这些“原生智能”的选手比起来,差距很明显。
这就像一个习惯了用算盘的老会计,突然让他用最新的财务软件,他能用,但效率和体验,跟从小玩电脑长大的年轻人没法比。
更尴尬的是,为了保住销量,BBA的经销商们只能降价。
以前高高在上的C级车、3系、A4L,现在优惠动辄就是大几万,甚至十万以上。
销售的朋友圈里,发个优惠信息都得打马赛克,生怕被总部看到。
这种“骨折价”确实能吸引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副作用也极其明显:
品牌形象被严重拉低,品牌溢价能力大幅削弱。
以前买BBA是“有面子”,现在买BBA,有些人心里想的可能是“捡了个大便宜”,甚至有点“交学费”的感觉。
这种心理落差,对品牌的长期伤害是巨大的。
利润为什么降得那么狠?
根子就在这里。
一方面,销量下滑,摊薄了成本;
另一方面,为了促销不得不降价,直接压缩了单车利润;
再者,研发新平台、新技术,投入巨大,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这三座大山压下来,财报能好看才怪。
当然,也不是所有豪华品牌都在“挨打”。你看兰博基尼,人家上半年的销量和利润都创了新高。
为什么?因为它卖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梦想”和“稀缺性”。
它的Urus SE,性能强悍到没朋友,订单排到一两年后,根本不愁卖,自然也不用降价。
这说明,在真正的金字塔尖,品牌的力量依然强大。
但对于BBA这种面向大众豪华市场的品牌来说,他们的“豪华”定义,正在被中国的新势力们重新书写。
中国消费者对“豪华”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大标”、“大排量”、“真皮座椅”,进化到了“智能”、“舒适”、“个性化”和“科技感”。
问界M9为什么能卖爆?
除了华为的技术背书,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地抓住了用户的需求:
我要一辆大车,要足够舒服,要足够聪明,要能让我在朋友面前有谈资,同时价格还不能太离谱。
它用一套全新的产品逻辑,满足了新时代消费者对“高端”的所有想象。
BBA面临的,不是一场简单的销量争夺战,而是一场关于“豪华”定义权的争夺。
他们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那套价值体系,正在被以智能化、电动化为核心的新体系所冲击。
他们引以为傲的品牌、资本和全球供应链,在面对中国本土企业快速迭代的产品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时,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BBA“躺着就能赢”的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必须放下身段,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加快产品迭代的速度,拿出真正有竞争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而不是靠降价和情怀来维持市场份额。
否则,今天的销量下滑和利润腰斩,可能只是序章。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市场竞争越激烈,我们能选择的好产品就越多,能享受到的实惠也越大。
以前高不可攀的“豪华体验”,现在触手可及。汽车,终究是要回归到“为人服务”的本质。
谁能让用户开得更爽、用得更省心、花得更值,谁就能赢得市场。
这个道理,简单,但永恒。
所以,下次你再考虑换车时,不妨多去试驾一下那些国产的高端新能源车。
也许你会发现,所谓的“豪华”,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一种不断进化的体验。
BBA的光环或许还在,但它的光芒,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照亮所有人的选择了。
市场的选择,最终会告诉我们,谁才是新时代真正的“豪华”标杆。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