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车市一片惨淡大多数车企都在想办法熬过这个寒冬可长城汽车却像开了挂一样销量直接逆势暴涨22%。 这数字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了锅。 大家原本以为长城还得靠着坦克300那款“方盒子”吃老本结果人家转身就甩掉了最拿手的标签玩起了高端路线。 你敢信? 那个靠硬派越野起家的品牌现在居然靠一款MPV杀进了家庭用户的客厅。
魏牌高山这名字听着就有点“不接地气”它干的事可一点都不含糊。 三十三万出头的定价直接卡在理想MEGA和腾势D9之间价格比它们都亲民配置却不输半分。 7月份一出手就是六千多台的销量直接把MPV市场的水搅浑了。 以前大家聊高端家用MPV张口闭口就是理想、别克GL8现在魏牌高山一上场居然也能站C位了。 这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战略转移。
长城以前太依赖“方盒子”了。 坦克300当年一炮而红复古造型+非承载式车身越野圈直接封神。 可问题是这种车太垂直了买它的人要么是真玩越野要么就是冲着个性去的潮流玩家。 普通家庭用户一看这造型第一反应是“这车能装婴儿车吗? ”商务人士更别提谁开会带着个“硬汉”形象去谈合作? 再说了20万左右的价格天花板卡得死死的往上走根本拼不过理想、蔚来这些主打智能豪华的新势力。
更头疼的是方盒子赛道越来越挤。 北汽BJ40早就蹲在那儿福特Bronco国产的消息传了好几年连比亚迪、小鹏这些新玩家都开始试水硬派SUV。 大家设计都差不多都是方头方脑带外挂备胎内饰拼堆料动力拼参数到最后只能打价格战。 长城要是继续死磕这个路线迟早被卷死。
所以它干脆不玩了。 不是说坦克系列不做了而是不再把全部身家押在“造型”上。 坦克500来了定位直接往上冲四驱、V6、空气悬架全配齐三十多万起步目标就是跟陆地巡洋舰掰手腕。 这车一出大家才发现原来长城也能做豪华感也能讲精致工艺。 以前觉得它只会造“糙汉子”现在发现它西装革履起来气场也不输。
长城开始研究普通人到底要什么车了。 家庭用户要的是空间大、座椅舒服、孩子能躺平、老婆能装包;商务接待要的是有面子、静音好、后排能办公。 这些需求跟“方盒子”半点关系都没有。 魏牌高山就是冲着这些痛点去的。 三排座椅全电动调节二排航空头等舱冰箱彩电大沙发一个不少就连底盘调校都往舒适性靠拢。 这不是为了越野是为了让你在堵车时也能睡个好觉。
数据不会说谎。 八月份魏牌和坦克这两个高端系列加起来卖了2.8万辆占了长城总销量的将近四分之一。 去年这个时候这个比例还不到15%。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长城不再靠一款车撑全场了。 以前是坦克300卖得好全集团跟着吃肉;现在是多条腿走路MPV、高端SUV、新能源全都在发力。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比单纯销量增长更可怕。
海外市场也成了新支点。 单月出口4.5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很多合资品牌的国内月销量。 俄罗斯、中东、东南亚长城的车到处都是。 特别是哈弗Jolion在俄罗斯连续几个月登顶SUV销量榜首连当地人都没想到中国车能抢走日韩的饭碗。 海外市场的稳定输出让长城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不用在国内卷到头破血流。
有意思的是这次转型背后是整个研发体系的重构。 以前长城搞车型是“先有造型再定功能”现在反过来了“先看用户要什么再决定长什么样”。 他们内部甚至提了个新口号:“功能决定形态”。 这话听着简单对一个靠设计出圈的企业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转变。 过去设计师是老大现在产品经理和用户研究员说话更算数。
纯电平台的推进也在加速。 以前长城的电动车总被吐槽“油改电”底盘高、空间利用率低。 现在全新的Hi4-T混动架构和纯电平台陆续上线电池布局更合理轴距更长车内空间明显优化。 特别是魏牌的新车型已经开始用800V高压快充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这已经跟一线新势力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供应链管理也悄悄升级了。 为了控制高端车型的成本长城把很多核心部件都自己干了。 蜂巢能源做电池精工汽车做底盘诺博汽车做座椅内饰。 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保证了品质又能在价格上玩出花样。 比如魏牌高山能在三十三万这个价位做到高配背后就是自家供应链在撑腰。 别人要外购的零件它自己工厂就能出货省下的都是利润。
营销策略也在变。 以前发布会全是硬核越野视频沙地漂移、攀岩脱困看得热血沸腾。 现在呢? 开始拍家庭出游短片爸爸开车妈妈拍照孩子在后排看动画片。 情感牌打得越来越熟。 甚至在抖音上长城的账号不再只发坦克挑战极限的短视频而是加入了“奶爸测评”“宝妈体验”这类内容。 目标人群变了话术自然也要跟着变。
经销商网络也在同步调整。 以前4S店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主打性价比和耐用性。 现在一线城市也开始布局高端体验中心装修风格往“科技+轻奢”靠拢咖啡、书吧、儿童区一应俱全。 销售人员培训也变了不再只会讲“非承载式车身多牛”而是要懂智能座舱、语音交互、OTA升级。 你去店里看车感觉不像在买车像在逛苹果店。
行业里有人开始担心长城这是不是在“丢掉初心”? 毕竟当年就是靠着硬派越野打天下现在搞MPV、做舒适性是不是背离了品牌基因? 市场用销量给出了答案。 用户不在乎你过去多硬核只关心你现在能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一个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中产家庭不需要能攀岩的车他们要的是安静、省油、孩子不晕车。
也有观点认为长城的转型还没真正完成。 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它的表现依然不算突出。 高速NOA、城市领航这些功能落地速度比理想、小鹏慢了半拍。 车机系统虽然流畅了生态丰富度还是差一截。 这些短板在高端市场长期竞争中可能会成为隐患。
不可否认的是长城这次转身足够果断。 它没有像某些传统车企那样一边喊着转型一边还在推“油改电”的过渡产品。 它是真把资源倾斜到了新方向真敢把曾经的“王牌”放在一边。 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在中国车企里并不多见。
现在网上讨论特别多。 有人说长城终于“开窍了”不再沉迷于小众圈层的狂欢;也有人觉得它“背叛了越野精神”以后坦克系列会不会也被“舒适化”改造? 还有人好奇如果魏牌高山和坦克500继续这么卖下去长城会不会彻底告别“硬派”标签?
你怎么看? 你愿意买一辆不再“硬汉”的长城吗? 如果它开着安静、坐着舒服、充电还快你会不会忽略它没有外挂备胎这件事? 评论区早就吵翻了有人坚持“越野才是长城的灵魂”也有人力挺“能赚钱的车才是好车”。 这场关于品牌定位的争论恐怕还得持续很久。
参考来源 · 4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