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中国撑了场面,还给中国把地板都铺好了,西方车企在俄罗斯折得太狠了
这几年,俄罗斯汽车圈变化比过山车还刺激。原本那些熟悉的西方品牌,说撤就撤,不带一点犹豫。2022年那事一爆发,制裁直接打到汽车行业头上,各种供应链、零部件全卡壳,谁也扛不住,只能仓皇收拾行李走人。
雷诺是第一个跑路的主流玩家。2022年5月,人家干脆把手里的伏尔加68%股份丢给俄国国家研究院,就象征性要了1卢布,那座莫斯科工厂产能16万辆,说没就没。同年10月,日产学着操作,把圣彼得堡的大厂子(2009年投产、主攻Qashqai和X-Trail)甩出去,也只收了1欧元。这买卖搁二手市场都没人信吧?
再往后,大众和奔驰也顶不住压力,一个接一个低价脱身。大众去年五月让出卡卢加工厂——那可是Passat和Polo的主要阵地——交到了Art-Finance公司名下;奔驰4月则用白菜价转手叶西波沃工厂给Avtodom,经销商乐开花,但背后的资产减值肉疼没人说得清楚。韩国现代更惨,两家工厂连带23.4万产能,到年底才卖掉,总共才换回一万卢布,这点钱真够塞牙缝吗?损失十几亿人民币,还只能留个两年内可回购的小尾巴当安慰奖。马自达这种小体量选手,同样选择象征性甩货,一块欧元搞定交易流程,看起来像是集体约好了一起亏钱大赛一样。
这些老牌巨头前脚刚走,中国车企立刻补位,比捡漏还利索。本来以为制裁会整垮俄罗斯经济,现在倒像专门帮中国打开新局面似的。一边厢欧美企业咬牙认赔退出舞台,一边厢国产品牌成片入驻,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幕活生生摆在眼前:别人辛苦经营多年搭好的平台,如今便宜“租”给你继续玩,而且越玩越顺溜儿。这情景看着有点荒诞,却又真实到令人无语,有时候命运拐弯就是这么突然,让人措手不及也毫无办法可言。
江淮动得最快,自2022年11月开始就在莫斯科复活Moskvich这个苏联时代老招牌,其实核心技术还是自家Sehol X4,就是标志换个皮,从组装做起,很快首批车型下线。不光如此,人家还计划明后两年扩展新款M70生产线,看样子是真心要扎根当地市场。有意思的是,这些动作很快引来了其他同行效仿,比如奇瑞,把日产留下来的圣彼得堡大基地盘下来,用来造Tiggo 7 Pro Max(现在叫Xcite X-Cross 7),短短五个月销量冲破三千台,还拿了最佳新品牌奖项。同时间段里,他们又接管奔驰、甚至大众遗留的工厂,把Exeed VX跟Tiggo系列分批上线,多条腿一起跑,在俄罗斯站稳脚步速度堪称惊人。如果非要总结一句,只能说机会来的时候,没有准备的人只能目送别人飞奔而去,而懂抓机会的人早已悄悄进场布局完毕了。(吐槽一下,大众Polo/Passat这样的经典居然被迫让位,也是现实版“风水轮流转”吧。)
长城哈弗其实更早一步埋伏在图拉建独资大基地,2019年至今稳扎稳打,到今年已经满负荷生产十万辆,下步目标直指翻番。据说位置离莫斯科只有200公里,物流方便程度秒杀很多竞争对手。这种提前预判局势、先行投资落子的决策力,不服都难。另外吉利、长安等队伍同步发力,好几款产品常驻销量榜单靠前位置,每次看数据更新,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中国品牌真的把欧洲第二大市场吃透了吗?但事实摆在那里,不服气没用,该谁赢就是谁赢。(有人可能疑惑为什么Lada还能坚挺,其实本土感情+历史底蕴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撼动,但综合来看,中俄双雄格局基本形成。)
最夸张的数据变化来自份额曲线:2021年的时候,中国车只占九个百分点,今年直接飙到六成以上,上半年平均55%,六月单月高达57%。最新排名里头五席有四个都是国产LOGO,全榜十大畅销车型七辆挂着中国产牌照。在街头随便看看停车场,新晋豪华SUV、小型轿车基本都是自主或者合资变脸产品,“外来和尚念经”的画风彻底改变。不少老司机调侃,现在买辆进口德国货反而变成稀罕物,更别提配件售后多麻烦。所以别总觉得国内卷,其实全球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残酷赛道,你慢半拍就永远赶不上趟儿。(当然,如果没有政策护航或关键资源支持,再大的优势也容易瞬间消失,这是所有跨国公司绕不开的问题。)
**不过话不能说死,中国企业混迹海外哪有绝对顺风顺水。今年以来俄方为了扶持本土制造,又搞起保护主义,小动作不断,加税涨费这一套全上阵,对进口车辆限制明显加强。据圈内消息,仅仅过去十个月,中国汽车整体销量跌去22%,拖累整个新车消费降温不少。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奇瑞,本来372家经销网络横扫全国,现在业绩滑坡,被逼宣布未来逐步退出俄市,将重心挪向中亚避险。他们曾经一年营收25%来自这里,如今八个月只卖8万辆,同比暴跌,可见政策环境变化多么致命。但即使这样,大部分中国队友依旧选择坚守,比如长城坚持增产规划不停歇;Moskvich忙于推新品抢滩登陆;哈弗借助口碑持续霸榜。有时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坚持下来才能看到最终结果。
从产业结构来说,以前60%以上的新车由本土自己造,现在超过六成都靠进口和中国产品贴牌组装填坑。从贸易数字看,今年光是从中国进口整车数量就突破百万辆,总价值210亿美元左右,占据整个供应链中心枢纽的位置。这画面放在几年前没人相信——原以为孤立封锁会压垮对方经济体系,却意外促成东西合作深化,共同打造出了另类繁荣路径。
至于西方品牌现在想回来?不好意思,当初断腕割肉离开的果断劲儿如今再找不到踪影。本地政府态度冷淡,经销渠道早被瓜分殆尽,即使砸钱重启业务,也很难重新唤醒消费者热情。当初仓促决定,如今回望,无异于亲自拆掉自己多年构筑的大厦,然后默默旁观他人成果渐丰。
如果问全球化还有没有意义,这一次剧烈洗牌就是最好注解。“逆潮流”与强硬政策并存之下,那些真正拥有灵活应变能力、自身产业链齐备且产品靠谱的企业才笑到最后。而所谓输赢,不过是一道节点上的临时比分表罢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有更多选择肯定不是坏事;对于那些错过窗口期坐失良机的大佬们,再多懊恼恐怕也是白搭。目前这摊棋局怎么看怎么讽刺:昔日霸主黯然谢幕,新晋黑马欢天喜地登堂入室,该是谁家的舞台,就让它热闹到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