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话在顾先生最近的购车经历中可算体会了个透彻。2025年5月,这位嘉兴海宁的消费者兴冲冲地带着妻子跨城购车,本想趁着4S店三周年庆的东风,以21万左右的"骨折价"拿下一台宝马325Li。可谁曾想,一趟平湖之行不仅没捡到便宜,反而惹来一肚子窝火。从汽车之家上的心动价到店里的"聊一聊",从325Li到325i的车型转换,最后还搭上个1万元的终身质保套餐,这出购车大戏的剧情转折,简直比宝马的操控还让人猝不及防。现在问题来了:这交出去的两万定金,到底是购车的诚意金,还是消费者冲动的代价?
顾先生这趟购车之旅,活脱脱就是一部现代版"买椟还珠"。兴许是汽车之家上那句"二十一万左右能做下来"的承诺太过诱人,夫妻俩二话不说就从海宁杀到平湖。可到了店里才发现,销售嘴里说的325Li要22.2万,比预期足足贵了1万多。这价格就像宝马的进气格栅——看着大气,实际往里掏钱的时候才知道深浅。
要说销售也是个"谈判高手",硬是拉着两口子磨了两三个小时。从轴距短了11厘米的325i,到必须捆绑的终身质保套餐,一套组合拳下来,疲惫不堪的顾先生最终签下了20.5万的订单。可回家路上凉风一吹,这位丈夫突然回过味来:说好的长轴版怎么变标轴了?强制搭售的质保算怎么回事?这感觉就像点了个全家桶,结果发现少了最爱的吮指原味鸡。
4S店那边的回应倒是滴水不漏。市场经理搬出"到店详谈"的免责条款,强调合同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可消费者觉得冤啊——从325Li到325i,从21万到20.5万再加1万质保,这数字游戏玩得比宝马的操控系统还复杂。更让顾先生窝火的是,事后协商时销售的态度直接从"亲"变成了"已读不回",活脱脱现实版的"交钱前是上帝,交钱后是空气"。
双方拉锯到最后,4S店倒是给出了新方案:要么21.2万拿下325i配车衣,要么22.2万买325Li继续绑着质保。可这时候顾先生已经像被调包的二手车买家,对这家店彻底失去了信任。他现在就认准一个理:退定金!但4S店也咬死合同不松口,这场博弈眼看着就要变成持久战。
这场购车闹剧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汽车销售行业的诸多套路。从"到店可谈"的诱饵话术,到疲劳战术下的冲动消费,再到捆绑销售的潜规则,每一步都踩在消费者的认知盲区上。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商业的本质不该是零和博弈。2025年的汽车市场,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冰冷的合同条款,更是透明诚信的交易环境。
反观4S店,死守定金固然符合商业逻辑,但失去的口碑要用多少广告费才能买回来?要知道现在的消费者可都精明着呢,一次不厚道的交易,换来的可能是无数个社交平台上的"避雷帖"。说到底,商家和顾客本该是双向奔赴的关系——你给个实诚价,我付个痛快钱。别让"宝马"变"心塞",这才是买卖双方都该琢磨的正经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