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站在车展上看那台黑色S400,心里倒不是觉得它多豪,倒是觉得那价格真够豪的——估算差不多76万(样本少,估算)。其实我对奔驰都不算特别崇拜,只是偶然碰巧调查到一组数据,全球豪车品牌中,奔驰的召回率在过去三年里大约是10%左右(体感,不是官方百分比),跟车价差不多,是不是?但前几年,频繁召回都飘在空气中,也让人脑补出一种‘贵的车,病也跟着贵’的错觉。
你说,买高大上就一定安全?我倒觉得一台车的质量好不好,跟是不是贵的其实关系不大。谷女士那车,花76万买回去用,没多久就出问题。从雨刮器震动,到仪表盘黑屏,再到倒车影像突然不工作,这数一数快22次毛病了——这听上去,是不是给出了个这车质量太差的第一直观印象?哎,不得不问:这些问题真是正常现象吗?4S店说的进口车海运溅水造成抖动我还信?这能算真正常么?估计他们心里也清楚,不是啥正常。车厂的逻辑跟维修铺子很像——得给你打个折,推迟你的质问。
我刚才翻了下谷女士的维修纪录,照片上的点点滴滴:这个月的事,又是那块开裂的桃木,无数次的黑屏和故障灯。你说,花了这么多钱,开不到一年就闹个天翻地覆,谁都不愿意承认这是车的寿命问题。其实我觉得吧,国产高端车也不是没有钉子户,比如吉利、长城的品质,也在稳步提升,算是性价比方向。真正的豪车,特别像奔驰这种,很多缺点如果暴露出来,就太打脸了——特别是自己花了钱还得每次吃哑巴亏。有人说买奔驰就是买面子,我觉得真是半真半假,面子是真,钱都得出了还闹心。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所谓的豪车厂商,从研发到供应链,实际上就像一个大工厂砌房子——用的材料差不多,但是工艺就差那么点意思。就拿奔驰那次雨刮的事,说是海水溅到引擎盖上的东西,想想是不是挺假?买个进口车,海运溅点水,车里就受不了了?真觉得店里讲的正常听着都像说你别以为花钱买个名牌就能包打天下一样。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们觉不觉得,国内进口车的新车运到中国市场,还真是个奇怪的生态?明明车子出厂之后就已经完成了生产流程,但到我们这里,很多问题还是需要厂商用软件升级来解救。这软件升级,不就是在车子出厂之后,还得拿出修补工具箱,被动应对问题吗?我倒觉得,会不会这背后,国产车的逆袭让国外品牌也不得不喊别太松懈?(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一件事,就像装个钻贴在方向盘上,觉得这豪华感突飞猛进,但实际用起来,我怀疑它带来的操控提升有几成——毕竟就是个花哨的装饰,不会真正让车更稳。有人说,豪华车追求细节,但我更倾向于想:这细节是不是就能改善把控感?还是说,咱们花那么多钱买个终点站的炫耀,就算车里装满了亮晶晶的粉末,实际上未必每次用得顺心。
你们敢说,买豪车的目的之一,就是觉得自己站在高端阶层里?实际上,很多时候,车的实操差别也不是价钱堆出来的——像丰田凯美瑞或本田雅阁,平心而论,开着更轻松,维修麻烦也少得多,油耗可能也比贵车低个十几块钱每百公里(估算,体感信)。而豪车,总觉得载着浮华、气派,但动不动就出毛病,是不是本来的买点逐渐变成折腾点?有时候我都觉得,买那些看上去豪的车,或许你在里头走,感觉像穿了层高端面纱,回到普通生活,反倒更自在心安。
又想到一个问题:这么贵的车,万一出事,调来调去,维修时零件待,时间成本还能接受么?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说,奔驰车的零部件真是贵上天,比如雨刮器就差不多快2000块钱,装进去之后还得小心翼翼。你说,这个时候,百公里成本能不能算一下——修一回车,就得多花个几百甚至过千,养车的隐性成本其实比油费还让人心疼。算一算,养车不只是买个车,还得有和车相伴的时间和心情。
我都想问汽车厂商了:你们到底把车子做成什么样了?还是说,车子真是头等进口商品在中国的生活折磨?都说买进口,质量好——但谷女士的遭遇让我疑惑,进口不就意味着必然的高品质?在这里,进口车反倒成了君子宝,但品质和售后还得靠运气。这让我想起过去买车的人都说买东西得听店员的,不能只看表面。
我自己挺迷茫的。买个车应该是谁给我安心?好像一旦把一堆钱投进去,得到的反而是潜在的隐患,不是么?我还以为只要挑个靠谱品牌,坏事就少点。现在发现,可能不光是品牌的问题,还有售后、供应链,甚至整个行业责任感。你说,未来的汽车会不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像手机,每年都要换个软件维持活力?还是说,那些怀旧的传统车企,能保持点心气,真把质量当回事?
这谷女士的故事让我更觉醒:买车背后隐藏的套路比想象的多得多。你会不会在买车的那一刻,就隐藏着被坑的风险?还是说,真能用良心和诚信换来一辆称心如意的车?这个问题,我还是留给你们自己回答吧。
(这段我还没有细想过:为什么很多豪车,出了问题,好像厂家就是不负责任得不行?是不是因为贵车反而成了保护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