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在华遇冷:昔日辉煌难掩今日颓势,翻身之路在何方?
曾几何时,韩系车凭借高颜值和性价比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起亚K5的“虎啸式前脸”更是成为街头潮流。然而,2025年的今天,韩系车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销量数据触目惊心:起亚奕跑作为品牌销冠,6月仅售出1791台;曾经的“神车”K3月销量缩水九成,只剩555台;狮铂拓界、赛图斯等车型更是惨淡,月销不足1500台。面对国产车的崛起和德日系的降价挤压,韩系车为何沦落至此?
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韩系车早年以低价策略打开市场,但如今10万级价位已被吉利、长安等国产车牢牢占据。例如现代ix35终端价跌至11万,仍不敌哈弗H6、长安CS75的销量零头。更尴尬的是,韩系车技术更新缓慢——起亚K5的2.0L+6AT动力总成用了近10年,而国产车早已普及2.0T和混动技术。
电动化转型严重掉队
2025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超40%,但韩系车仅靠寥寥几款“油改电”车型应付市场。反观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已形成从入门到高端的完整电动产品线。尽管现代集团近期推出专属电动车型艾尼氪5N,但高价策略难以撼动国产电动车的主导地位。
品牌力与口碑双输
韩系车质量虽稳(J.D. Power可靠性排名靠前),但“减配双标”争议不断。例如美版索纳塔配8AT,国产版却用干式双离合,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加之2017年后中韩关系影响,品牌形象雪上加霜。
自救之路:本土化与出口能否破局?
现代起亚正尝试“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如专为中国市场开发EV5电动车,并计划到2027年推出多款本土化新能源车。同时,通过扩大出口(如中国产索纳塔返销韩国)缓解产能压力。但面对国产车的技术碾压和消费者信任危机,韩系车想翻身仍需一场“技术革命”。
结语
韩系车的教训印证了汽车市场的残酷: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若不能尽快补齐电动化短板、重塑品牌价值,恐难逃边缘化命运。对于消费者而言,同价位下国产车的全面超越,或许已让韩系车失去后的吸引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