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项标准落地,固态电池车要来了:续航超1000公里,成本降一半?
最近,工信部刚公布了14项关于固态电解质的行业标准。你如果还没关注这个事,基本可以说是天书变成了施工图。我自己翻了几遍,觉得这实际上给2027年普通人能用上长续航、低成本固态电池车,点亮了可能性。
先说点真实的小故事。前阵子我带个朋友试驾新买的电车,他说:你说,车子现在都快跑不动了,进口的充满电也要4、5万。我就苦笑:现在快的也就那点指标、那点技术,标准一变,未来可期。
为什么我觉得这次标准的出台,不是空话?其实其实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它让那些伪固态公司滚蛋。
你知道,市场上一度真假难辨。有的企业,半固态都敢说自己全固态。标准就把这个伪装揪了出来。全固态必须液态含量低于1%,这是第一个硬指标。还结合了之前标准,保证全固态是真家伙。
想象一下,行业中那些拿全固态当噱头忽悠投资人、用户的厂商,未来大概率会被这标准打脸。
除了这个硬要求,标准还对性能底线做出了明确规定。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要≥10⁻³ S/cm。你知道,这个数值,说白了,就是电池快不快的关键。实际测试还用真空加热失重法,这是个统一的测量方式。这意味着,车企不用再每次买个不同的检测仪器拼拼凑凑了。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发现不只是标准,下游产业链的适配时间都大大缩短了。过去光性能测试,宁德久算是快的,也得半年。现在按新标准操作,能缩到1个月。产业化速度至少提了五倍!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想想,行业里其实不缺方案。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每个都在走自己的路。能走得这么快,是因为这三条路线其实分工明确,也不冲突。你知道,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的布局,优点就是多条腿走路。
比如:硫化物电池,厂里说,明年(2026年)成本能比液态锂电还低。你想,这意味着普通家庭买车的门槛能再降低3万元左右。宁德自己中试线良率已达95%,离量产不远。
氧化物,安全性极高。家里要装储能,未来可能就是氧化物电池的天下。浙江的电站用的那样,大规模运行,省钱又靠谱。
聚合物,最高能量密度,能跑过百公里的续航。欣旺达那个欣·碧霄,能量密度达400Wh/kg,火速登场。你想想,一辆100kWh的SUV,续航很轻松超过1000公里,冬天也不用担心暖气摧毁续航。
说到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日本丰田还死磕硫化物,结果都推迟到2030年了。我们三条腿走路的策略,比他们稳多了吧?(没细想过这个对比,但大概是这样)
对普通人来说,最实际的是啥?其实很简单:
一是续航会变靠谱。400Wh/kg,冬天开暖气,不怕跑不动。
二是充电会快一些。20C快充,10分钟能补满80%。
三是更安全,更放心。固态电解质不燃,就算撞了也不会起火。家里有娃的吗?心里踏实不少。
嘿,别小看这些标准。它们就像打基础的砖块,为企业减少弯路,减少试错时间。企业在跑中试线,车子在路上跑,未来几年,平价固态电池车其实现实感越来越强。
你觉得,到2027年,这样的车30万以内能实现吗?我自己心里也没把握,但看着发展,似乎有戏。
评论区聊聊吧,简单猜测:你觉得这次标准落实后,能不能真正普及到家用车里?还是还会有我就是不信的声音?
以后你打算什么时候换车?会不会就是那个时机?
……
好啦,这事儿还得看时间推演,但总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