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

说实话,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的新贵层出不穷,但能做到像智己这样,纯电续航又搞得这么硬核的,倒也不多见。

去年我开过一辆智己L7,那个感觉嘛,就像买了一块科技感满满的平板——大屏、豪华、配置堆得满满,但我心里其实还在琢磨:这车品牌知名度到底能撑多久?也别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毕竟那个时候还在理解它们的研发渠道 博弈,就像做菜一样,料多不一定好吃,配比才关键。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有驾

这次智己LS9一出来,第一反应还是没想到它能在预售账面上弄到如此豪华的价格:34.69到37.69万,性价比?那得看你站在哪一边。

我刚才翻了下它的配置表:402公里纯电续航,算是标配里还不错的水平了。你想一想,现在市面上差不多在这个价位,像理想L8基本都在400+公里,配个高续航。

但它的最大卖点,还是1500公里综合续航——这是怎么做到的?增程?对,就是那个超级增程。搞得有点像以前老式油车里装个大油箱,然后你容易忘了,电池和发动机的死角其实很重要。

这次新车还搭载了双向24度后轮转向,你猜怎么着?能让5.2米的大车,转弯半径缩到差不多4.95米。你在城市里见过那种四五米的车么?都说走位灵活,轮子一转,转弯像打太极一样轻松。

而且,全系标配双腔空悬,结合520线激光雷达,科技感呼之欲出——我试过豪华的奥迪Q5,也就那样,亮点无非几块大屏、一些辅助功能。这个配置,真让我觉得它准备下场跟特斯拉、蔚来正面硬刚。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有驾

但,别太高兴——这里有个但。你知道吗?品牌认知度不足一直是问题。

这牌子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还在模糊中游走,像我刚才问身边朋友:你听说过智己吗?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有的觉得它新荣威,大家误会还挺多,也难怪,毕竟新品牌就是容易被误会。

基本内饰就很理想——延续了旧款风格,没啥新意。坐垫舒服?算还不错,但储物区设计反人类。到底是谁设计的?放个车钥匙、手机,就那么难吗?细节很显然没用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续航,Mant是我们最关注的。不少人会问: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值?我可以告诉你,CLTC续航和实际用车里差距很大。这也是我一直在调研的问题,比如我上次试驾某品牌同级车时,官方标续航300公里,实际用车还不到250。

而且,预售时那套模糊定价策略,让不少人心里打鼓。不确定、估算,消费者心里都明了:是不是要挂羊头卖狗肉? 但这个套路其实不新,就像过去汽车展会里,厂商经常用优惠有限,先到先得吸引你上钩——其实说白了,就是捉襟见肘。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有驾

我记得销售小哥哥说,车子配置高清,预售还能享受差价,但我心想,这就像买房,房价一跌再跌,谁信?所以,现在一些潜在消费者,看着价格公示,还是会存疑。

另外说一句话琐事,偶然翻看朋友圈里的旧照片,发现我朋友去年拍的智己L7广告:背景是一片荒野,那会就觉得:其实这个品牌的气质还挺酷。但酷归酷,能不能变得有声有色?这是个问题。

(这段随意一跑题,但也算点到为止了吧)

品牌的硬伤让它的配置优势显得虚高。比如说,520线雷达,实际在一些城市复杂路是不够用的。你看底盘调校、联网体验,甚至比起新能源豪华品牌,似乎还差点火候。

不能只说缺点。像我之前试驾过几款车,百公里油耗大概在13升左右(这只粗算,体感那样,估计很多车主会心里吐槽油耗偏高),但这车能跑出1500公里,性价比其实还不错。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有驾

唯一让我迷惑的是,为什么这么硬核的配置,没有在内饰和用户体验上下更多功夫?金刚钻,别揪错了地方,这句话我想应该用在这里。

我记得一位修理工说:这车的电池其实还挺省心的,但那些储物区,用起来不顺手。也许作为一个汽车人,我总觉得细节决定成败。

(这段后续再补充一点)在实际操作中,预售权益也让我琢磨:是不是有人担心,卖完了价格就变了?毕竟,去年我还看到某品牌新车预订时,价格预估也曾模糊不清,最后突然涨价,像是在跟消费者玩文字游戏。

难怪,现在买车的人,心里都怕被骗。毕竟,价格、配置、品牌间的博弈,就像生活中跟朋友打牌一样,谁都想占点便宜,但结局多半剩下一堆迷糊。

回归到智己本身——我觉得,它像个菜鸟,有资本,有态度,却还要学会站稳脚跟。未来能不能打造出真正的品牌认同,还是个问号。

智己LS9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发布两个超级增程版本,体现配置优势与品牌认知的双重挑战-有驾

最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这车的前途,能腾飞还是就这样平平?我一直在琢磨,除了配置之外,品牌的力量有多大,似乎还得时间检验。(这段留个悬念,挺有趣的)

总之吧,这场发布会里,硬件配置带来的硬实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只是一再提醒:光有硬件还不够,品牌认知、用户信任,才是长跑的关键。有空咱们再细聊,想知道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