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美国时间夜里十一点多,我从朋友家离开,开着一辆租来的混合动力车往酒店赶。虽然油箱里还剩一半油,但看到前方油站灯牌闪着光,我还是忍不住拐了进去。
油站里排满了皮卡和SUV,车尾一个比一个高大,油箱口像张着大嘴的野兽。油枪插进去后,油表数字跳得飞快,可车主们却神情自若地刷卡、闲聊,仿佛习以为常。
我站在加油机旁,一下子有点恍惚——在国内,这个时间更多是充电桩在闪着绿光,一排排电动车安静地“补能”。
而在这里,油车才是绝对的主角。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疑问是:发达国家的人也不傻啊,为啥他们不像中国那样大力推广电动车?
电车在美国像稀罕物
刚到美国的头几天,我在市区开车闲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油车比例实在太高。
在纽约这样的超级都市,偶尔能见到特斯拉,但数量少得可怜,其他品牌电动车更是屈指可数。至于小镇,那更夸张,兜一圈都见不到一辆电车。
有一次去宾州的一个小城市,晚上想给车充电。导航一搜,最近的充电桩在五公里外的购物中心,结果赶到时才发现早就关门了。
最后只能去加油站,用汽油模式给混动车补能。那一刻我才体会到,在美国开电车,真没国内来得方便。
他们不急着换车的理由
很快我就发现,美国人对油车的执念,除了情感,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油价并不算高。
折合成人民币,每升不到七块钱,对高收入群体来说几乎没压力。再加上这里道路宽阔、停车位大,从小开惯了大排量皮卡和SUV的人,对油耗高反而不在意。
一个德州朋友告诉我,他家的福特皮卡一次加满要70美元,可以跑七八百公里,还能拉货、拖船。“你让我换电车?那周末去湖边钓鱼怎么办?”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竟无言以对。
除了油便宜、习惯难改,还有一点很特别——美国人和油车之间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美国油车文化的“感情因子”
有一次我跟朋友逛当地的二手车市场。阳光下,一排老皮卡和肌肉车漆面斑驳、轮毂带锈,却依旧笔直站立。
一个戴棒球帽的大叔拍着一辆二十多年的雪佛兰,说它陪他穿越西部,翻过落基山脉,闯过内华达沙漠。“换车?那就像把家里的狗换掉一样。”
我听着忍不住笑,可那份依赖确实真切。很多牧场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第一辆车就是皮卡。
中国推电车的背景
再对比国内的情况,就能明白差别所在。
国内油价高,尤其是一线城市,通勤距离短又堵车,电车优势自然凸显。加上政策扶持,早期买电车有补贴、上牌快,还能免限行,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本土车企在电动车上押注极重。比亚迪、蔚来、小鹏,还有后来跟进的传统品牌,都在拼续航、拼智能、拼价格,竞争白热化,市场随之迅速升温。
如今在国内,电车已是生活日常。小区楼下的充电桩前,总能看到各种场景:网约车司机边充电边吃饭;外卖员坐车边刷视频;甚至有车主摆张折叠椅,一边等电一边闲聊。
这种画面,在美国几乎不可能出现。油站更多是“来即走”,几分钟就结束,不会有人把加油当成社交。
产业和未来布局的不同
中国发展电动车,不只是卖车,还在打造全产业链。电池、充电桩、操作系统、软件生态,从上游到下游齐头并进。
而美国的大车企在油车上优势牢固,像通用、福特靠油车赚钱数十年,转型动力不足。虽然也推出电车,但节奏明显放缓。
这正是为何中国能在几年间把电车数量迅速推上去,而美国却进展有限。
充电基础设施的落差
在美国开电车的人最常抱怨的就是——充电太难。
城市里桩点分布极不均衡,多集中在商圈和高档社区,普通居民区少得可怜。小城几乎是空白,高速路的快充站也不足,跨州出行常常得靠油车。
我在加州遇到一位特斯拉车主,他说在城市里还好,一旦出城就得精打细算找桩。
有次他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营地里没充电桩,只能带个小发电机补电。他笑称那次感觉像“荒野生存”。
对比之下,国内就算是三四线城市,小区、商场里都有充电桩,高速服务区更是快充标配,出门几乎不必担心续航。
两条不同的赛道
归根结底,美国和中国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美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宽阔的路网和密集的加油设施,油车文化早已深植人心。中国则因能源结构和城市拥堵,电车在通勤中优势巨大,再加上政策和产业合力推动,自然发展更快。
这并不是谁先进谁落后的比较,而是因环境不同而选择不同。
深夜的追问
那晚从加油站驶出时,我看着后视镜里一辆辆皮卡掠过夜色,不禁想起国内充电桩旁安静等待的电车。
两种画面截然不同,却都符合各自逻辑。
我忽然在想:如果长期住在美国,我会坚持用电车吗?还是会妥协,开上一辆能跑远、能拉货的皮卡?
那么,你会怎么选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