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

最近,咱们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点反常的现象。

几年前,网约车刚兴起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无限,感觉随时都能把街上那些黄色的、绿色的出租车给挤兑得没影了。

那时候,开网约车是新潮、是自由,是很多人眼中挣钱的好出路。

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有驾

可谁能想到,这才没过几年,风向好像完全变了。

越来越多开网约车的师傅们,正悄悄地、甚至是大张旗鼓地“逃离”平台,回头去开起了那个曾经被他们看不起的出租车。

这事儿就奇怪了,难道说,那个曾经差点被时代淘汰的出租车,现在又成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为什么那么多网约车司机会觉得这活儿干不下去了。

最开始,平台画的那个“大饼”确实诱人:时间自由安排,多劳多得,开着自己的车就能轻松赚钱。

可真干起来,很多师傅才发现,这“自由”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就是收入问题,这笔账其实不难算。

乘客付了一百块钱车费,平台先拿走二三十块的抽成,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剩下的七八十块,还得司机自己承担油钱或者电费、车辆的保险、保养和折旧。

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有驾

这么一算下来,真正能进到自己口袋里的钱,已经打了不小的折扣。

更关键的是,司机师傅们发现,他们并不是在为自己开车,而是在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打工。

这个算法老板,可比现实中的老板厉害多了。

它为了让平台效率最高,会不停地给司机派单。

但这些单子,很多时候并不“划算”。

比如,系统特别喜欢派一些从市中心到偏远郊区的长途单。

乘客是送到了,可司机要空着车跑几十公里回来,这段路程的油钱和时间成本,平台可不管,全得司机自己扛。

一天下来,流水看着挺高,五六百块钱,可东扣西扣,再算上这些空跑的消耗,最后发现挣的还没想象中多,甚至有时候还不如踏踏实实上班的工资高。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人受不了。

那个叫“服务分”的东西,就像套在每个司机脖子上的枷锁。

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有驾

只要有乘客给个差评,不管是什么原因,分数立马就掉,直接影响接单。

有时候遇到不讲理的乘客,投诉到平台,平台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甚至直接就判定司机的责任,罚款扣分。

司机们不仅要开车,还得像客服一样小心翼翼地服务,生怕哪里做得不好。

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让很多司机的身体都吃不消了。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职业病。

说白了,这种表面自由,实则被算法牢牢控制,身心俱疲还没挣到多少钱的日子,让很多人萌生了退意。

那么,当网约车这边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时,另一边的出租车行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这个“老古董”行业,在被冲击了几年后,竟然开始悄悄地自我革新,找到了新的活路。

一些脑子活络的出租车公司,开始学习网约车的优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过去,出租车司机最头疼的就是“份子钱”,也就是每天雷打不动要交给公司的一笔承包费,压力巨大。

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有驾

现在,有的公司主动把高额的“份子钱”降了下来,甚至改成像网约车一样的抽成模式,但比例要低得多,比如只抽百分之十五。

这一招,一下子就让司机的负担轻了很多。

不仅如此,这些公司还开始更人性化地管理。

比如,建立司机的互助基金,谁家里有急事难事,公司能帮一把。

也学着引进智能调度系统,帮助司机更科学地接单,减少空驶率,提高收入。

在上海,就有开出租的师傅算过账,改革之后,她每天踏踏实实开,净收入能稳定在四百块钱左右,虽然可能没有网约车偶尔的高峰期赚得多,但胜在稳定、有保障,心里不慌。

在一些中小城市,出租车司机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很多开了十几年的老师傅,他们不完全依赖平台,而是靠着多年的服务积累下了一大批“熟客”。

谁家孩子要赶火车,哪个老人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一个电话打过来,比在平台叫车还方便、还放心。

这种建立在人情和信任基础上的生意,是冷冰冰的算法给不了的。

网约车司机纷纷逃离,出租车意外翻红,出行市场变天了?-有驾

这种模式让司机的工作更有自主性,也更能兼顾家庭,免去了在平台上亿万人中抢一个订单的焦虑。

这场从网约车到出租车的“回流”,实际上是上百万劳动者用自己的选择,给整个市场投了一次票。

它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任何一种工作,光鲜的外表和虚高的收入承诺,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合理的工作强度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当人们发现,所谓的“高薪自由”背后,是拿健康和尊严在做交换时,他们自然会寻找一个更安稳的“避风港”。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像北京、深圳等地,已经开始要求网约车平台必须公开自己的抽成比例和派单算法,让司机们能明明白白赚钱。

广州、重庆等城市,也在研究为司机设定一个最低的收入保障线,不能让平台的过度抽成,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这些举措,都是在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纠偏”。

回过头来看,这场反转充满了戏剧性。

当年被互联网新模式打得节节败退的传统行业,如今却因为保留了对劳动者最基本的保障,比如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更规范的管理,甚至是社保,而重新获得了吸引力。

这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

如果一种模式,只是把人看作是算法里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只追求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人的感受和权益,那么它就算能风光一时,也终究走不长远。

毕竟,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份有尊严、能养家糊口的稳定工作,远比一个画在天上的财富梦想,来得更加真实和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