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深圳的街道上,早高峰的车流像往常一样缓慢挪动。张师傅握着方向盘,眼睛盯着前方密密麻麻的车辆,耳边时不时传来导航的提示音。突然,右前方一辆车毫无征兆地变道,他猛地踩下刹车,手心冒出一层薄汗。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驾驶者身上重复上演——直到有一天,张师傅试驾了比亚迪海洋网的新车。当他第一次体验到“天神之眼C”系统自动避让突发状况时,忍不住感叹:“这车比我反应都快!”
让科技替人“踩刹车”
今年3月,比亚迪启动了覆盖全国的“海洋纵横中国智驾长测”。这场测试可不是普通的“兜风”,而是用最硬核的方式考验智能驾驶技术。从深圳出发的四条路线,横跨东西、纵贯南北,既有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也有蜿蜒曲折的西南山路,甚至要挑战连续12小时的长途驾驶。工程师小王透露:“我们专门挑了暴雨天的沿海高速,就想看看系统能不能在雨雾中精准识别路标。”
7万元的车也能有“老司机”
去年比亚迪宣布“全民智驾”战略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低价位的车怎么能装高阶智驾?但海洋网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质疑。郑州的网约车司机李姐,开着7万多的海鸥车型跑机场高速,全程让车辆自己控制车速和车距。“刚开始手都不敢离开方向盘,后来发现它变道比我果断,遇到加塞还能提前减速。”现在她逢人就推荐:“这车就像雇了个不要工资的代驾!”
一场开遍全国的“大考”
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测试中发生了有趣一幕:当车队遇到道路施工临时改道时,领航车突然减速,后方车辆立刻自动调整队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参与测试的媒体人老陈形容:“像看一群训练有素的迁徙大雁。”而在成都的窄巷里,海洋网车型展示了“厘米级”自动泊车——车尾距离墙面仅剩5厘米时稳稳停住,围观群众直呼“比驾校教练还稳”。
续航焦虑?不存在的
从广州开往哈尔滨的测试车队里,有辆车的表现让所有人惊叹。零下20℃的东北平原,开着暖风连续行驶600公里后,表显续航还剩15%。工程师揭秘:“我们给电池穿了‘羽绒服’,低温也能锁住电量。”更让人意外的是,车辆在贵州连续爬坡30公里后,系统自动切换到最节能模式,连车载空调都开始“精打细算”。
用户说了算的智能时代
这场长测最特别之处,是让普通消费者当“考官”。西安的大学生小刘报名参加城市道路测试,特意带上了爱晕车的奶奶。老人家全程没喊头晕,反倒睡得香甜:“这车起步停车怎么像坐磁悬浮?”而在青岛海滨公路,摄影师阿凯把相机架在后座,靠智能跟车功能拍到了绝美的海上落日:“以前单手开车找拍摄角度太危险,现在终于能专注创作。”
夜幕降临,测试车队陆续返回深圳总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正在生成最终报告。但比数据更生动的,是社交媒体上刷屏的试驾短视频:有新手司机笑着放开方向盘的,有老司机对着自动泊车竖大拇指的,还有小朋友奶声奶气地说“长大后我要买这辆车”。这些真实的反馈,或许就是对比亚迪这场“智驾长征”最好的注解——科技不该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安心享受在路上的时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