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SU7受调查被动召回”这事,说实话,真的是让人琢磨了半天:车企召回到底意味着啥,消费者要不要怕?我们是不是对召回这个词,天然带点恐惧?一听,咋感觉是车要炸了似的。可问题是,每隔一阵就有一波车召回,大家麻木了就认作是常规操作了。那这回小米干嘛成了焦点?这事到底该怎么看?
先问一句,你身边有几个人真的因为召回“受害”过?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在新闻里瞅到:“XX品牌召回XX万辆”,心里嘀咕一句,这牌子是不是出啥大问题了?但实际上,召回就是厂家给你免费“打补丁”,没让你掏钱,没把你车换了,反而还是主动承认缺陷让你去修。所以,从本质上讲,召回不是啥惊天动地的黑幕,而是产品到了市场,厂方发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主动或者被动公开承认并负责解决的过程。
小米这次算不算主动?还真不是。你看那一串编号,安全缺陷类别、受调查影响召回,意思很明白:是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要求该召回才开始操作。说白了,小米虽然嘴上说是为了提高可靠性,但底子里还是被动应对。你要追溯原因,本质还是辅助驾驶功能的能力不够强,极端状况下识别和预警处理不到位,存在一定风险。如果驾驶员自己比较佛系,不爱动手,光靠自动也难说一定没事。大家还记得那次“铜陵爆燃”吗?同行的舆论基本都往辅助驾驶功能的缺陷推,舆情发酵成这样,监管部门就不得不出手,厂家逼着得召回。
不光是小米,特斯拉前阵召回也是同样路数。都说自动驾驶很牛,能让人解放劳动力,可实际应用里,小问题一个接一个,有时候系统发蒙,识别不好路况,反而容易出事。特斯拉不是也说了,辅助驾驶这套东西容易让驾驶员过度依赖,万一系统不足就可能出大事。所以,现在新能源或者智能网联车,召回越来越多其实说到底还是飞速创新之下问题暴露的结果。
那么,我们到底是希望车企积极创新,还是希望绝对安全?大家买新车的时候,不都追求“今天谁家技术最先进”?但技术越更新,风险越高,毛病也越多,这是铁律。你像这两年,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暴涨,你随手在小区数一下,新的电车几乎都有那套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大家嘴上说自动驾驶多牛,实际上都知道市面上的L2还远远不是完全无人驾驶,最多就是辅助功能。
可这里有个现实:大家一边贪图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一边还怕智能驾控不牢靠。所以厂家的压力其实老大:一点小瑕疵也可能被放大,招致监管、召回、甚至舆论危机。这时候,全行业普遍就得“谨慎升级”,宁肯多招回几万辆免费修补,也不能等到爆出安全事故被人骂上天。
说到召回数据,我们来看个趋势:今年上半年,召回数量和规模都上来了,但次数反倒少了。什么意思?每一次召回,牵扯的车辆数量变多了。尤其燃油车、混动仍然是巨头,但新能源的比重逐年往上浮。更关键的是,召回的“病因”也在变,以前多是转向、发动机、制动这些老三样,现在软件、算法成了新问题。你看头条新闻,今年特斯拉和小米都折在辅助驾驶上,这就是行业新瓶颈。
顺便问一句,“OTA(在线升级)到底是不是好事?”现在智能车召回,很大一部分就是推个新补丁,车主连跑4S都省了。但OTA升级的好处——不用拆车,远程就能修——是不是也潜藏些不靠谱?有个担心是,厂家会不会拿OTA搞遮掩,悄悄改了东西你还不知道;又或者,把半成品软件匆忙推送到大众,结果车主成了“小白鼠”。
这里就考验监管的能力了。你看,过去几年里,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堆政策——要求企业OTA前必须备案、充分测试,不能拿用户当实验品,也不能偷偷解决了重大缺陷不报。万一有问题,还得随时上报,保证溯源能查得到。其实对广大车主来说,这些政策的本意就是保障买家的权益,而不只是保护车企的名声。
再有个思考,你说一家自主品牌召回数量骤减,算不算进步?有人会觉得,自主品牌少了是不是技术过硬了?但其实更可能是新能源厂商越来越依赖供应商,或者能靠OTA快速处理小问题,隐患没到必须大规模召回的程度。合资品牌、大厂倒是更严谨,一旦有问题涉及车型规模庞大,必须一次性解决到位,召回数据就会激增。
说直接点,产品召回不是光靠企业良心,更离不开监管部门眼睛够亮。厂家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召回,既是自保,也是维护消费者信任。可如果一味等监管部门介入才被动召回,说明品牌管理还有提升空间。

别忘了,智能网联车的发展,不就是用技术给大家生活减负?但技术这个东西,永远是把双刃剑。辅助驾驶能救一命——也能害人上路。怎么平衡智能升级和安全隐患,考验的不是一家厂商,而是整个行业。
你是不是觉得,现在买车其实更像买一个“不断升级的电子产品”?辅助驾驶新功能不停推送,系统更新一茬又一茬。你今天买的那台车,半年后可能和之前大不一样。不用回厂,人一坐车里自动就能变身“新款”。这样便利,也是风险,车变“数字产品”,软件升级也得遵守最严格的标准,要不“召回”就成了说好的安全升级,干了小白鼠的事。
所以说到底,车企需要的是更加公开透明的缺陷管理机制,出了问题不能只想着怎么掩盖,更不能把车主当傻子。消费者需要的是知情权、安全权,不能被动挨雷。像小米SU7这次,人家是监管点了才召回,厂商要敢于直接承认、解决,而不是“低调升级”。
未来的车市已经不限于动力参数、颜值竞赛,而是软件算法、智能安全成为了新的主战场。当你看见一台车召回,不用慌张,也不用暴跳如雷。这是市场自净能力的体现,是厂家和监管共同承担责任的象征。只要有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勇气,召回不是丢脸,而是成长。


你愿意相信汽车厂家和监管部门能让你的车越来越安全,是不是在期待“不出问题就是进步”?其实更理智的做法是承认技术永远会出错,但有敢于面对并及时召回的态度,消费者才买得放心,行业才能让大家敢于创新。
最后多嘴一句,如果哪天你去买车问销售:“这款车技术升级过几次?有没有召回历史?”别让销售忙着避讳,敢于公布就是牛气。召回不是坏事,没召回不代表没问题。不要怕厂商“认错”,怕的是没人认错、有问题没人管。
小米SU7这事,把整个车圈智能升级的阵痛暴露得明明白白——你期待高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也得接受技术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召回不是车企的“滑铁卢”,而是行业进步的路标,就像你补丁装了之后敢继续上高速一样。
就像吃炸鸡啃鸡腿一样,有点风险,但只要管好食品安全,你照样能吃得开心,车也一样,及时召回产品有问题就认,别拖着,这才是真正的责任。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