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一块我惯观察的细节:昨天坐公交回家时,看着身边的出租车停在路边,司机正用手机操作快门,突发奇想,是不是未来车的交互会变得更像手机?当然这是扯远了,但想到华为刚刚发布的享界S9T,估算这个品牌未来的想象空间还能再宽一点。
我还记得那天发布会后台的交流,销售经理随意吐槽:这隔空开门功能,我试了几次,还总有人问是不是掉到扫地机器人那样的魔术。我笑,他随即补充,其实这功能要用得灵活,得跟车主惯了,才不会变成舞蹈中的尬舞。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享界S9T的空间真是让我印象深刻。车内高达1962mm的头部空间,乘坐不用弯腰,是不是很多SUV都能羡慕到发疯?物流行业的朋友告诉我,货车的空间用得合理,能多装点东西,出车率高,但谈到家庭用车,空间其实更关键。
那对比,这车的后排宽度和后备箱容量,可真是硬核。算算,729升的后备箱,九个20英寸行李箱放进去,差不多满满当当。这还不算多角度折叠、多功能储物隔层,我觉得这空间设计比起某些竞品,是真的实打实。
供应链角度讲,华为用800V超级快充平台,估算百公里充电成本,按照电价0.6元/度,快充30分钟能补满,粗算每公里电费约0.07元。在油费扬升之际,这样的快充体验略像用蓝宝石打磨钻石——看似华丽,其实背后是一大堆原材料和工艺的拼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同价位的别克GL8,空间也很大,但它的设计更偏商务,后排空间虽宽,却没有享界S9T那种随心所欲的感觉;而且,有没有觉得,长途旅行还得轮流开车,享界S9T的隔空手势开关门,在忙乱中省了一秒,似乎还是挺贴心的。
我还琢磨,听说晕车舒缓2.0技术,像极了汽车界的静音降噪,减轻车内晕眩感。实际上,这个技术用的也是简单的空气流调节和震动抑制算法,不像那些高深莫测的系统,但用起来,果然有改善。
不禁问:为什么豪车才用这些高端技术?其实我觉得,某些旗舰功能走到大众市场,真只是时间问题。是不是应该思考,是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高端体验,还是有些奢侈其实是刚需?
我还想到,享界S9T的续航表现,纯电版本达801公里,增程版本1305公里。这两个数据,听多了会觉得够,但实际用起来,能跑多远,得看、充电方便程度,还有个人的驾驶惯。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麻烦,但明明生活需要便利时,又总会被技术俘获。跟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聊天,他说:车开的快不用担心,关键是快充能不能跟得上,我见过太多客户插上充电桩充了半天。这让我觉得,车厂们,还是要多考虑一下快充的落地性。
对比这款车的用料就像拼乐高,有很多碎片拼在一起,但巧在配合得不错。华为的芯片、北汽的制造,像是两个乐高盒子拼在一起,用的材料都讲究,质量感其实挺平衡。
要说我哪里不满意?嗯,价格几乎到30多万了,买家其实不仅仅看空间续航,更多在意智能体验。这点上,我觉得隔空手势功能虽然酷,但现实中用得多不多?车门挥一挥,算不上每天都要用的生命必备,可能这样的小细节,要看用户惯。
可我又想,这不正是创新的乐趣所在吗?你能想象,几年后,车门都不用拉手就能自开自关,这成为常识?那时,车的交互会变得更像我们的手机——手势、语音、甚至面部识别。
说到这,我不由得好奇:未来的车,是不是反而变成了智能伴侣?像个知心朋友,知道我们喜欢的天色、音乐和空间氛围?这个想法,听起来挺荒谬,但又不无可能。
想逗个趣:如果我买了这辆车,回家路上遇到邻居,问我,花了多少钱?我可能只说几块板,心里其实想——这车的科技感值了这个价不?可我还是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不用担心车的功耗或者未来的修理费,就能纯粹享受在车里读本书的惬意?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再想,可能多花点时间研究车的细节,才会真正懂它的心思。你觉得,未来的汽车还能变得更像生活的场景么?还是说,这只是我一个奇怪的小幻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