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的召回,听起来像是厂家的认错声明。但在我这个行业,背后其实暗藏不少信息。
我记得那天早上,老板冲我你知道小米这个套路玩得有多深?的时候,他没等我回答,就自己笑了。其实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你看,小米一向是用远程OTA这个法宝,把问题删除。这次召回116887台,绝大部分都可以靠服务器一点点推送更新解决,基本上不用车主跑到门店排队。
不过你得想,这该算是一场买卖吧。厂家觉得,只要升级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安全隐患,车主就算接受,也就没啥大反对的。毕竟,那种软件出问题,上传个补丁就能解决,不像硬件漏洞,人家得拆车、焊线、换零件。
话说,昨天某个修理工还跟我吐槽,车机升级慢的很,一点点像在挂号预约。你车要是掉线了,不能及时升级,岂不是变成了等待被修?我意识到地方其实不只是推送那么简单,背后还关乎供应链。
你知道吗,估算一下,整个召回用的零件不多——基本上就是软件。硬件变动很少,主要还是用推送版本。比硬件修理还快。这个流程让我觉得,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还算挺厉害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团队之间配合得还算顺畅。就像拼拼图,少了哪一块,都不能完成。
不过说起这次,还是有点挺意外的。毕竟,去年1月的那次召回,还是软件策略出了点问题。这次能用OTA提前把关,估计也是厂商有点经验积累了吧?毕竟,软件的确是无声无形的,能及时推送改善,才真算灵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次升级范围,涉及的车型号还真不少。基本上,那个叫XMA7000MBEVR2/5型号的车,几乎占了召回车辆的绝大部分。按理说,不同批次的车,硬件有点差别,但都受制于同一个软件框架。那也没啥区别——只要软件对了,硬件再老旧也能变新。
但我心里又有个疑惑:这么大的车队,软件怎么保证一次推送就能搞定所有?毕竟,车在路上跑,可能出现极端特殊场景。要我说,这不就像APP更新发到苹果手机上,经常会遇到适配问题。要是一个环节出错,别说安全隐患,那车都可能变成潜在炸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一直对远程升级的看法,就是技术的欺骗。厂商不是说它能一劳永逸——其实只是用新软件掩盖硬伤。你想啊,硬件的比拼,可能要几年;软件呢?一年换一批,甚至季度更新。用一句生活比喻,就是软件像是穿新衣服。这也让我想问:车主到底接受不接受穿新衣的风险?有几人会在升级后,发现车子变得不一样?特别是那种突然逻辑变乱的情况。
对了,还有个细节:我刚拍的时候,发现那辆车的仪表屏还显示升级已完成。我心里倒是在想,升级完,车会变得更安全了吗?还是变得更复杂?这个不免让我质疑,厂家的安全升级,是不是也会带来未知的副作用。毕竟软件Bug,就像新闻中的新药副作用。我们不敢保证百分百。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车主关注这事的热情?我问了前台销售:你觉得车主会不会觉得麻烦?他们甘心在车机里看个提示,点个确认?他笑着说,有的就觉得无所谓,毕竟车开起来还挺舒服。说实话,这让我有点心虚。
对比两款车,像小米SU7和某德系同价位车型,在驾驶体验上其实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线下调校,硬件稍微耐用点。而小米偏向软件驱动。这就像吃饭,一个热乎乎的锅贴,一碗热汤,对比开瓶即食的快餐。你会喜欢哪个?我自己偏向硬件耐用,毕竟软件再聪明,也会有断崖式升级失误的可能。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句,厂商其实也在调兵遣将。供应链像是弓箭,硬件是弓,软件是箭。箭快射出去,能不能命中,靠的是调配精准。特别是在OTA这个环节,要保证服务器不中断,漏洞不被别的厂商插旗,更不容易。
不过我还是要更正一句:我之前觉得软件之所以快,是因为小米生产线很短。后来发现,主要还是靠云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就是利用数据流不断筛查修复点,好比厨师不断试味,能即时调整配料比例。
这次召回操作对我来说,是一种软硬结合的体现——硬件你看不出来变化,但软件只要顺畅,就能快速应变。
我在想:车越变越像手机了,升级也就像AppStore一样,只这软件里藏着安全隐患。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快餐式修补吗?还是希望,车子还能像传统车一样,硬件足够耐用,出问题后,能跑路、换零件?
这个问题,留给你吧。毕竟,软硬结合的谁也说不准,只希望站在车圈里,别忽视了那份脚踏实地的真实感。说到这里,我忽然注意到那辆车的车牌号:你觉得,车牌上是不是也藏着一些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