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条大新闻,咱们新能源车主们,是不是感觉钱包又被“抽血”了?
开着“电老虎”,那叫一个风驰电掣,可一到续保季,保费就像坐了过山车,蹭蹭往上窜!
车主们直呼“贵!”,保险公司却在喊“我赔得血本无归!” 这到底是咋回事?
今天,咱们用车社就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新能源车险为啥还在涨价,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
你看这新能源车,现在可是妥妥的“时代宠儿”。
中汽协的数据都摆在这儿了,截至七月底,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占了新车总销量的将近一半!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对电动车是越来越认可,越来越喜欢。
按理说,这应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儿吧?
可为啥就冒出这么多“心塞事”呢?
打开社交平台,那叫一个热闹!
不少车主都在抱怨:“我去年一年都没出过险,今年保费反而涨了,这操作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更离谱的,像30多万的小米SU7和90多万的仰望U8,保费竟然能相差无几。
这定价逻辑,真是让人费解,仿佛“风马牛不相及”。
家住杭州的黄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中招”的车主。
他的极氪001,开了两年都没出过险,如“明镜高悬”,到了第三年续保,光是“车损”加上“300万三者险”,就比去年贵了1395块!
保险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新能源车全行业都在涨价。” 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咱这钱包不答应啊!
这不就像“开门揖盗”,白白让钱溜走了?
别急,咱们先来看点硬数据。
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业承保了3105万辆新能源车,收了1409亿保费,可结果呢?
竟然亏损了57亿!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年亏了,是“连年亏损”。
更有甚者,他们承保的2795个车系里,有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了100%!
这是何其惊人的数字!
啥叫赔付率?
简单说,就是保险公司收上来的保费,大部分都赔出去了,甚至还不够赔!
这就像你辛辛苦苦耕耘,结果“颗粒无收”,甚至还要倒贴。
那为什么新能源车就这么“惹祸”,让保险公司赔得这么厉害呢?
精算师协会给出了几个原因,咱们来看看有没有“对号入座”的:
一、使用强度大。
新能源车用起来便宜啊,电费比油费香太多了!
这不,大家开得就更“肆无忌惮”了,行驶里程自然就长。
跑得越多,出事的几率不也就跟着增加了?
正如古人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二、车主年轻化,经验可能稍显不足。
数据上说,35岁以下的新能源车主,比燃油车车主多了14个百分点。
年轻的朋友们,血气方刚,开车可能更“勇猛”一些,风险系数自然也就高了。
这就像“少年意气”,虽有活力,但也需谨慎。
三、起步快,反应时间短。
新能源车那加速,真是没得说!
起步快,推背感强。
但这也意味着,遇到突发情况,留给车主反应的时间就更短了,意外更容易发生。
这就像“风驰电掣”,虽然快,但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除了这几点,还有一个“坑”!
有在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工作的人透露,以前开燃油车,小刮小蹭的,大家可能就自己找修理厂弄弄,毕竟零件便宜,修理技术也普及。
可新能源车不一样啊!
很多零件,比如大灯,坏了可不是随便哪个修理厂都能搞定的。
还得匹配车辆识别代码(VIN码),这玩意儿可是精贵着呢!
所以,新能源车一旦出了事故,大概率只能去4S店,而4S店的维修费用,那可比普通修理厂高出不少。
这时候,车主在权衡了维修费和次年保费可能上涨的风险后,可能就更倾向于“走保险”了。
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出险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就像“饮鸩止渴”,短期看似解决问题,长远却可能埋下隐患。
再说“单次赔款金额高”这件事。
新能源车配置越来越高,智能化程度那是蹭蹭涨!
那些个雷达、摄像头之类的玩意儿,别看小,可都价值不菲!
而且,新能源车结构更一体化,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磕碰,可能就得换一整套零件。
比如,前杠稍微有点变形,就可能把里面的雷达给弄坏。
而这个雷达,单个就得两千多块!
要是再碰上摄像头被刮了,还得花几百块做个标定。
这些零零碎碎加起来,赔款能不高吗?
这好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的损伤,可能引发一系列高昂的维修费用。
所以说,出险率高、单次赔款也高,保险公司为了不亏本,只能提高保费,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咱们车主。
但是,问题来了,我明明没出过险,保费为啥还跟着涨呢?
这事儿就得从车险的计算方式说起了。
车险主要分成两部分:交强险和商业险。
交强险比较简单,国家统一定价,主要看你有没有出过事故、有没有违章,然后进行浮动。
这个价格变动相对较小。
而商业险,那可就复杂多了!
自从2020年车险改革之后,计算公式那叫一个“盘根错节”。
其中有个“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这个是直接跟咱们的驾驶行为挂钩的。
你连续几年没出过险,这个系数就会降低,保费也就跟着便宜。
反之,出险了,系数就往上加。
这就像“奖惩分明”,行为好就受奖,行为差就受罚。
除了这个NCD系数,还有个“基准纯风险保费”。
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行业协会根据车辆的损失概率和程度算出来的“平均风险值”。
它会考虑车辆的用途、座位数、功率、车龄、地区等等。
但是,事情还没完!
各家保险公司还有自己的“小算盘”,会根据自身情况,通过“附加费用率”和“自主定价系数”来调整最终的保费。
所以,不同的保险公司对同一辆车,报出的价格不一样,那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像“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价码。
更关键的是,现在保险公司越来越“懂”咱们了!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他们开始挖掘咱们的驾驶行为数据,比如你是不是经常急刹车、急加速,甚至开车时接不接电话,都可能成为影响你保费的因素!
这就像“洞察秋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被捕捉。
还有“车辆自身”的因素,除了车型、车价,还会看“零整比”,也就是你的车所有零件加起来,跟整车价格的比值。
零整比越高,修车就越贵,保费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甚至有些公司还会考虑车辆的日均行驶里程、晚上跑的路多不多、早晚高峰跑得多不多,这些都可能影响他们对风险的评估。
这就像“观其行而知其人”,通过各种数据来描绘你的风险画像。
至于“环境和地域”的因素,比如南北方冬天电池衰减速度不一样,这些都会被考虑进去。
这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也会影响车辆的性能和风险。
所以说,你没出险,保费还是涨了,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所在的“车系”整体出险率比较高,或者你所在的地区风险系数比较大,又或者你的驾驶行为数据被判定为“高风险”。
说白了,你可能得为其他“不那么规矩”的车主“分摊”一部分成本。
这就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个人再优秀,也可能被整体环境所影响。
咱们再回到黄先生的例子,即便他自己没出过险,但如果他所属的“车系”(比如极氪001这个大类)在保险公司整体的赔付率很高,保险公司就会提高这个车系的“自定义系数”,最终导致黄先生的保费上涨。
这就像“连坐”,一个群体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其中的每一个个体。
所以说,新能源车保费普遍上涨,在眼下这个阶段,这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一方面,新能源车加速快,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对大一些;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在维修体系上的话语权,也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这“双重压力”之下,保险公司自然得提高保费来维持经营。
这就像“风雨飘摇”中的小船,需要加固桅杆才能航行。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车主心里会犯嘀咕:“我开车这么小心,为啥要为别人的‘买单’?” 嘿,这就是现实的逻辑!
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你个人的“零出险”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个体,而整个车系的风险画像,才是保险公司定价的重要依据。
这就像“沧海一粟”,个人的力量在宏大的群体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目前保费上涨是趋势,但随着新能源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保险定价模式的日益完善,未来保费的走向,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这就像“黑暗之后,终有光明”,我们期待着更公平的定价机制出现。
只是,现阶段,咱们这些“电车一族”,可能还得先“忍辱负重”,把自己的驾驶行为再“稳当”一些,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你开新能源车,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保费“惊喜”?
或者有什么“省钱”的小妙招?
不妨在评论区聊聊,看看咱们是不是“同病相怜”,或者有没有什么“高见”可以分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