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的“天梯”上,一辆奇瑞风云X3L在攀爬999级台阶时失控后溜,撞坏了景区护栏。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激起的舆论波澜却久久未平。奇瑞迅速致歉,承诺赔偿修复,也承认了风险预估不足。可问题不在一次道歉能不能平息争议,而在于——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景区越来越像企业的秀场?
这已不是天门山第一次成为汽车品牌的“打卡地”。早在2018年,路虎就曾成功完成“爬天梯”挑战,当时还被当作技术突破的象征广泛传播。如今奇瑞重走这条路,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舆论环境。人们不再问“车能不能上去”,而是开始质问:“凭什么能上去?”
变化的不是山,是人心。
近年来,类似的企业极限测试在景区频频上演。2025年5月,福建白水洋景区的天然河床上,数十辆越野车漂移炫技,粉色烟雾弥漫在清澈的浅水广场上空。活动方称是“公益分享”,可参与者需付费入场,车辆碾压基岩、油污渗入水体的风险却被轻描淡写。尽管检测称水质未受影响,景区仍因管理失当公开致歉。公众的愤怒很清晰:一个以“世界唯一浅水广场”著称的地质奇观,不该成为越野俱乐部的表演舞台。
这些事件背后,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趋势: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自然景观和公共设施,转化为品牌营销的背景板。悬崖、险道、古道、河床……凡是足够惊险、足够吸睛的地方,都可能被“挑战”一次。而所谓的“测试”,往往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收割。
为什么企业敢这么做?因为监管还跟不上想象力。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法规,明确禁止或规范企业在景区开展车辆极限测试。2025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虽然提出多部门协同监管,但并未细化到“车企能否在登山步道上做性能测试”这样的具体场景。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责交叉,却无明确牵头单位,导致审批模糊、责任不清。天门山这次活动,景区称“无需报备”,文旅局也表示“了解情况”,可游客的通行权、公共设施的安全性、自然环境的完整性,谁来保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活动常常打着“技术验证”“中国制造突破极限”的旗号,裹挟着民族情绪上路。奇瑞高管此前在社交媒体喊出“中国车从未有过的挑战”“顶峰相见”,正是这种叙事的典型。可真正的技术自信,从来不需要靠爬一段不属于测试场地的台阶来证明。汽车性能该在专业试验场检验,而不是在游客每天行走的“天梯”上赌安全。
公共空间的意义,恰恰在于它的“非私有性”。天门山的“天梯”不是奇瑞的试车跑道,白水洋的河床也不是越野车的漂移赛道。它们属于每一个购票进入的游客,属于当地的文化与生态系统,属于公共记忆的一部分。当企业为了一个短视频的爆火,就要求景区关闭主通道、暂停公众使用,这本质上是一种权利的僭越。
我们不反对创新,也不反对宣传。但营销的边界必须清晰:你可以展示产品,但不能以公众的便利为代价;你可以追求震撼,但不能把风险转嫁给社会。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它敢不敢“爬天梯”,而在于它能不能守住底线。
奇瑞撞坏的,只是一段护栏。但被撞出裂痕的,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如果这次之后,没有更明确的审批机制、没有更严格的安全评估、没有对高风险商业活动的禁入清单,那么下一次,可能就不只是护栏受损这么简单了。
山在那里,本不需要被征服。车在路上,也不必非得走上不该走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