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还有印象,就在短短几年前,要是想买一辆家用汽车,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日系品牌几乎是绕不开的选择。
那时候,它们代表着省油、耐用、质量可靠,是工薪家庭最稳妥的选项。
特别是像丰田汉兰达这样的车,简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你不加个一两万块钱,想提现车都难。
可是,谁能想到,市场的变化会来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猛烈。
如今再看,曾经需要加价的汉兰达,现在就算优惠三万块,去店里看车的人也寥寥无几;过去每个月轻松卖出三万多台的本田思域,现在的销量数字连过去的零头都不到。
根据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总份额已经岌岌可危,正在向10%的关口滑落,这和它们巅峰时期占据超过五分之一市场的风光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浮现在我们心头:这短短几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日系车,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不受大家待见了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汽车最核心的东西——动力技术说起。
过去,日系车最大的骄傲就是它们的发动机和混动技术,尤其是丰田那套THS混动系统,被很多人奉为“省油神器”,一箱油跑上千公里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技术。
大家普遍认为,这就是燃油车时代节油技术的顶峰了。
然而,市场的赛道说变就变了。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全力投入到新能源领域时,日系车企的反应显得有些迟钝和保守。
它们似乎坚信,纯电动车还不成熟,自己手里的混动和燃油技术才是最可靠的。
但它们没有预料到,中国车企拿出的并不是简单的纯电动车,而是一种全新的“玩法”——插电式混合动力。
这种插电混动车和日系传统的油电混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丰田的混动,电池很小,不能外接充电,电机主要是在起步和低速时帮帮忙,车子本质上还是一台汽油车。
而比亚迪的DM-i这类插混技术,配备了容量大得多的电池,可以像纯电车一样外接充电。
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在城市里上下班,如果每天的路程在几十公里内,车主完全可以只用电,不用一滴油,用车成本极低。
即使是跑长途,它的发动机也主要是用来发电,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所以即便是在没电的状态下,油耗也低得惊人,百公里油耗甚至能做到3升以下,比日系引以为傲的混动还要省。
当这样一款既能当电车开,又能当油车跑,还没有里程焦虑的车,价格直接降到了和同级别的日系燃油车一个水平线,也就是所谓的“油电同价”时,消费者心里那杆秤自然就倾斜了。
花同样的钱,我能得到一个更省钱、动力更强、驾驶更安静的选择,那日系车原本最大的“省油”卖点,也就显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如果说动力系统的变革是日系车遇到的第一个冲击,那么车内智能化体验的落后,则是压垮骆驼的另一根重要稻草。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汽车的期望早已不只是一台能跑的机器。
他们希望汽车是一个智能的、舒适的移动空间。
我们看看现在十来万的国产车,车里普遍是什么配置?
一块比平板电脑还大的中控高清屏幕,操作起来像手机一样流畅,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语音助手。
你可以直接跟它说“我有点冷”,它就会自动调高空调温度;你想听歌、想导航,动动嘴就行。
堵车的时候,甚至可以在车里看看电影、唱唱歌。
这种体验,让开车这件事变得更有趣、更轻松。
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很多同价位甚至更贵的日系车时,会发现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
中控台上可能还是一块尺寸不大、反应迟钝的屏幕,界面设计也比较老旧,操作起来卡顿感明显。
语音控制功能往往比较“笨”,识别率不高,很多时候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快。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异,让很多习惯了智能手机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有人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开国产智能汽车就像用着最新的苹果手机,而开很多日系车就像回到了诺基亚功能机的时代。
对于今天的用户来说,这种智能体验的落后,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发动机技术上那一点点的差异。
因为汽车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的感受和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技术优势和体验优势的逐渐丧失,日系车过去最引以为傲的另一个光环——“保值率”,也开始变得暗淡。
曾几何知,“日系车保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一辆车开个三五年,卖掉的时候亏不了多少钱,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买日系车很划算。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一方面,国产新能源车的强势崛起和价格战,逼得所有合资品牌不得不大幅降价促销,新车价格体系的动摇,直接冲击了二手车的价格。
一位二手车商就曾无奈地表示,现在收日系车风险很大,可能今天刚收回来的车,明天官方就宣布降价,自己手里的车立马就贬值了,亏得厉害。
另一方面,当一款车的技术不再领先,智能化体验又严重落后时,它在二手市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当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时,那个曾经坚不可摧的“保值神话”也就随之破灭了。
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日系车企并非没有采取行动。
它们也开始发布新的电动车品牌,展示新的电动化技术。
但问题在于,它们的转身速度和决策效率,似乎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许多合资车企的决策权仍在海外总部,一个新功能的开发、一项新配置的增加,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流程漫长。
等它们好不容易把一个“新功能”推向市场时,中国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迭代了好几轮了。
更关键的是,远在海外的设计和研发团队,有时很难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
这就导致它们推出的一些号称“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产品,在实际体验上却总感觉有点“水土不服”。
这种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上的滞后,让它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步履维艰。
归根结底,日系车今天在中国市场遇到的困境,表面上看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但深层次里,可能是一种源于过去巨大成功的惯性思维。
它们没能第一时间洞察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大家需要一个“智能伙伴”时,它们还在强调“工具属性”;当市场已经进入“体验为王”的时代,它们还在讲述着“开不坏”的老故事。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的领先者,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的脉搏而跳动,不能放下过去的荣耀去拥抱新的变化,那么被时代抛弃,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