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五年前走进4S店的情景吗?销售翘着二郎腿报价,汉兰达要加3万装饰,思域得等三个月,雷克萨斯ES直接明码标价"加5万提现车"。现在走进同一家店,销售端茶倒水的速度比特斯拉的百公里加速还快——可惜茶水间里泡着的,怕是合资品牌最后的尊严。
傲慢的黄金时代
2018年广州车展,某日系品牌展台挂着"尊享VIP加价通道"的灯箱,像极了夜总会的VIP卡座。当年途观L强行捆绑2.8万装潢包,埃尔法加价40万还一车难求,这些荒诞剧在2023年突然集体谢幕。今年1-5月,主流合资品牌4S店库存深度普遍超过2.5个月,某德系豪华品牌甚至出现"买一送一"的促销——当然,送的是同品牌自行车。
加价文化的崩塌早有预兆。2021年芯片危机时,某日系品牌区域经理在内部群发通知:"请各店保持加价力度,这是维护品牌价值的关键"。结果第二年该品牌销量直接腰斩,现在经销商群里讨论的都是"如何消化库存车不亏本"。更讽刺的是,当年加价最狠的车型,现在优惠最大——某德系SUV指导价39万,曾经加价5万,如今终端裸车价32万还送十年保养。
技术代差的致命伤
当比亚迪DM-i混动做到亏电油耗3.8L时,某合资品牌还在推销百公里8L油的"节能"车型。上海车展有组耐人寻味的对比:大众ID.7的展台讲解员在背诵"CLTC续航642公里"的PPT,隔壁比亚迪展台工程师直接拆开CTB电池包给人看——这像极了智能手机初期,诺基亚还在吹抗摔,苹果已经在玩触控。
某美系品牌去年推出的纯电车型,快充功率比三年前的特斯拉还低20%。更魔幻的是某日系豪华电动车,车机系统卡顿得像十年前的安卓机,导航时中控屏温度能煎鸡蛋。网友戏称这是"买发动机送电动车"——可惜送的还是诺基亚3310。
定价体系的雪崩
豪华品牌的价格防线最先失守。某英伦品牌七折豹变成五折豹,某北欧品牌S90智逸版从40万降到29万,比汉EV冠军版还便宜2万。更狠的是凯迪拉克LYRIQ,上市半年官降6万,老车主集体维权——这场景像极了2014年的苹果手表降价,只不过库克会补差价,传统车企只会补漆面。
中级车市场更是惨烈。雅阁换代时自信地定17.98万起,三个月后终端优惠3万;凯美瑞2.0L豪华版指导价19.98万,现在16万就能开走。最戏剧性的是某德系B级车,销售话术从"德国品质贵有贵的道理"变成"现在买比国产车还划算"。
渠道网络的溃败
北京某合资4S店把售后工位改成了新能源充电站,上海某豪华品牌经销商在展厅里卖起了咖啡。更现实的是,某日系品牌华东区80家经销商联合逼宫主机厂:"要么降低任务量,要么我们集体退网"。
这些场景让人想起2012年的手机卖场——当年诺基亚专柜的销售员,后来都去卖华为了。现在燃油车销售顾问转行新能源的越来越多,有个段子说:以前卖合资车要会忽悠加价,现在卖国产车得懂三电技术。
最后的体面
某德系品牌最近在员工内购会上放出5折车型,条件是必须签保密协议。更黑色幽默的是,某日系品牌区域经理私下承认:"现在最大的KPI不是销量,是保证经销商不集体造反"。
当特斯拉Model Y把价格打到26万,当比亚迪汉在30万区间月销3万辆,当理想L7把中大型SUV的体验标准提到新高度,那些还在玩"指导价虚高+终端优惠"把戏的合资品牌,像极了赌桌上最后一个不知道游戏规则的人。
还记得2019年某合资品牌高管那句"中国消费者就认标"吗?现在他们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的是"零首付"和"五年贷款"的易拉宝。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品牌溢价狂欢,最终在电动车浪潮里现了原形——只是不知道那些加价买车的冤种们,现在看着二手市场上骨折的保值率,会不会想起销售当年说的"这车开三年还能原价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