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越野车市场经历了一场“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从长城坦克300引爆市场,到比亚迪方程豹、捷途旅行者、北汽BJ系列等产品百花齐放,再到吉利、小米等新玩家摩拳擦掌,自主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涌入这一赛道。表面上看,越野车市场容量有限,但深究其背后的逻辑,这场“狂飙”实则是技术、消费、品牌战略三重变革的必然结果。
一、消费升级:从工具到生活方式的跨越
越野车市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是消费需求的根本性转变。露营、自驾游、户外探险等生活方式的兴起,让越野车从“专业工具”变成了“生活符号”。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60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334亿元。这种需求推动车企重新定义产品:“可城可野”成为关键词,越野车既要满足日常通勤的舒适性,又需具备应对复杂地形的硬核性能。
例如,捷途旅行者凭借承载式车身和轻量化设计,兼顾城市驾驶与轻度越野,前三季度销量达7.7万辆,成为轻越野市场的领头羊。而长城哈弗大狗以“3/4刻度潮野座驾”的定位,精准捕捉了年轻用户对个性与实用的双重需求。这种消费场景的拓展,让越野车市场从“小众硬核”走向“大众泛化”,用户基数大幅扩容。
二、技术革命:新能源重塑游戏规则
传统燃油越野车的技术壁垒曾让自主品牌难以突破,但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竞争格局。电机的高扭矩特性、分布式电驱技术、智能电控系统等,让自主品牌绕开了传统燃油车对机械四驱和大排量发动机的依赖。例如,比亚迪方程豹豹5采用DMO混动平台,实现了“原地掉头”“蟹行模式”等传统燃油车难以企及的功能,而坦克500 Hi4-Z通过解耦四驱架构,兼顾城市与越野场景的能耗平衡。
此外,新能源技术还降低了成本与门槛。插混和增程式车型的推出,将价格带从30万元以上拉低至15万-20万元区间,如BJ40的起售价仅14万元。这种“技术普惠”让更多消费者触达越野车,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26.6万辆猛增至2024年的76.4万辆,三年翻倍不止。
三、品牌向上:高端化的“新战场”
越野车市场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其成为自主品牌冲击高端的跳板。传统轿车和SUV市场已被合资品牌占据制高点,而越野车凭借技术差异化和文化属性,为自主品牌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长城坦克系列是典型案例:坦克700售价突破70万元,与奔驰G级、路虎卫士直接竞争,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达8348辆;比亚迪仰望U8以109.8万元的价格,成为首个销量破千的百万级国产车型。这些产品不仅带来利润,更重塑了品牌形象。正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言,超豪华越野品牌“自信汽车”的布局,旨在通过“高品质、小批量”模式实现品牌突破。
四、市场扩容:从“内卷”到“外拓”
尽管竞争加剧,但中国越野车市场远未饱和。与美国、俄罗斯等市场相比,中国硬派越野车在SUV销量中的占比仍不足10%,若达到10%,年增量可达80万辆。此外,皮卡解禁政策和海外市场拓展为增长注入新动能。例如,比亚迪SHARK皮卡瞄准墨西哥市场,东风猛士917凭借军用技术基因打入高端越野领域。
另一方面,车企通过场景细分化解内卷。长城推出越野分级标准,将产品划分为“超强越野”“强越野”“泛越野”等级别,覆盖从极限探险到城市通勤的全场景需求。这种精细化运营,让市场从单一“拼参数”转向多维价值竞争。
五、未来挑战:可靠性、生态与全球化
尽管前景广阔,但隐忧同样存在。纯电动越野车的低温续航衰减、电池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传统燃油车拥趸仍对新能源越野的可靠性存疑,丰田普拉多凭借HEV混动系统的稳定性,在极端环境下仍具优势。此外,越野文化的深度培育、改装生态的完善、全球化服务网络的搭建,将是自主品牌能否持续领跑的关键。
一场关于“可能性”的豪赌
自主品牌扎堆越野车市场,绝非盲目跟风,而是一场基于技术自信与战略前瞻的豪赌。通过新能源赋能、场景创新和品牌跃迁,中国车企正在将这一细分市场变为“新蓝海”。正如212越野车品牌以“穿越长期主义”重塑经典,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对用户需求深度洞察与技术迭代能力的终极考验。未来,谁能将“越野”从产品升维至生态,谁就能在这场混战中占据制高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