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厂混久了,什么会没开过?
周一早会刚说完"本周重点推进",周二专项会就变成"紧急调整方向",周五大会又来个"全面复盘反思"。
你以为你在高效协作,其实你在疲于奔命。
01
一周五场会,背后是什么逻辑?
理想汽车现在什么处境?新势力造车最后窗口期,每家都在拼命冲量。
这种节奏下,会议密集是必然的。
但你发现没有,同样是开会,有些公司开完就有结果,有些公司开完还是糊涂。
周一早会:"本周要搞定A、B、C三件事。"
周二专项会:"A暂停,先全力搞D。"
周三对接会:"D需要重新评估,先把B做了。"
周五总结会:"B做完了,但不是领导想要的效果。"
你说这是协调还是折腾?
一份工作写几个周报,听起来荒谬,实际上很常见。
产品线要一份,业务部门要一份,项目组还要一份。每份格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基本重复。
你不是在汇报工作,你是在养活表格。
02
老板一个待办,下面跑断腿的真相
这个场景太熟悉了:
老板说:"这个需求很简单,你们评估一下,明天给我方案。"
产品经理说:"技术评估一下可行性。"
技术leader说:"这个涉及三个系统,需要协调。"
系统A负责人说:"我们这边没问题,但要看B系统的接口。"
系统B负责人说:"接口可以提供,但C系统要先改数据结构。"
系统C负责人说:"数据结构改动太大,需要重新排期。"
一圈下来,简单需求变成跨部门大工程。
老板的一句话,最后需要十几个人开三轮会才能确定方案。
这不是老板不懂技术,这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层层放大了。
到最后,没人敢拍板说"这事简单,我们直接干"。
03
如何在会议漩涡中找到出路?
第一,学会识别哪些会必须参加,哪些可以缺席。
信息同步会,你听着就行。决策会,你要准备充分。头脑风暴会,你可以选择性参与。
不是所有会议都需要你的声音,但需要你声音的会议,你必须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第二,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既然要写多份周报,那就设计一套万能模板:进展、问题、需要协调、下周计划。
核心信息一次整理,根据不同需求调整格式。
第三,学会向上反馈复杂性。
老板觉得简单的事,你要让他看到执行的复杂度。不是抱怨,是让他理解为什么需要时间和资源。
用数据说话:涉及几个系统、需要几个部门、预计几天完成。
让决策者看到全貌,才能做出合理决策。
写在最后
会议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开完会还是一头雾水。
如果每次开会都能明确责任、推进进度、解决问题,再多的会也值得。
怕就怕开了一堆会,最后还是各干各的。
那就不是在开会,是在演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