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3的终端价已经跌破20万,这台顶着蓝天白云标的纯电轿车,现在卖得比某些国产品牌还便宜。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你想想,一台挂着宝马标的车,有340马力,零百加速只要5.6秒,还给你配上了空气悬架。
放几年前,这种性能和配置,怎么也得是百万级的豪车才有的待遇。
现在呢,价格直接砍了一半,19万出头就能开走,比当年官方指导价35.39万便宜了不是一点半点。
按理说,这种跳楼价甩卖,应该被抢疯了才对。
但现实却给了宝马一个大嘴巴子。
销量从之前靠降价换来的差不多7000台,一下子掉到不足2000台。
价格越低,买的人反而越少,这简直不符合常理。
问题到底出在哪?
很多人觉得,这车硬件给得挺足,开起来的底盘感觉也确实是宝马那个味道。
空气悬架加上自适应阻尼,过滤颠簸的效果和过弯的支撑性,在同价位里几乎找不到对手。
差不多3米的轴距也让后排空间不小,至少坐着不难受。
但消费者又不傻,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
宝马i3最大的毛病,也是最让人膈应的一点,就是它的出身——“油改电”。
这三个字就像一个标签,死死地贴在i3的脑门上,怎么也撕不下来。
这个出身带来了几个很具体、天天都能感受到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后排地板中间那个高高的鼓包。
纯电平台本该是平整的地板,i3却留着燃油车传动轴的位置,硬是在后排中间拱起一块,别说坐人了,放个包都嫌碍事。
然后是那个车机系统,反应慢得像是十年前的东西。
你喊它一声,得等好几秒,它才懒洋洋地回你一句。
现在连十几万的国产车都把智能座舱玩明白了,宝马这套系统的体验,简直是在考验人的脾气。
更不用说续航和充电了。
官方标的续航里程,实际开起来能打个8折就算不错了。
充电速度也跟不上现在的节奏,别人家的800V平台,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充好几百公里,i3这边得慢慢等上半个多小时,才能换来200公里的续航。
这些问题放在一起,让i3那套所谓的“豪华硬件”显得特别没用。
340马力的性能确实厉害,可平时上下班有几个人会天天踩着电门不放?
空气悬架确实高级,但大部分人买这个价位的电车,更关心的是车里有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能不能舒舒服服地带着一家人出去玩。
宝马好像没弄明白,现在买20万级别电车的这群人,他们的需求已经变了。
他们不再只看品牌和机械性能,他们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出行体验。
而i3给出的答案,很明显跑偏了。
这也不光是i3一台车的麻烦,而是整个BBA(奔驰、宝马、奥迪)在电动化转型中的集体迷茫。
你看奔驰的EQE,优惠十几万,每个月还是只卖几百台;奥迪的Q4 e-tron,价格打7折,照样卖不动。
就连保时捷的Taycan,销量也掉得厉害,逼得经销商不得不亏本卖车。
传统豪华品牌过去吃饭的家伙,比如品牌价值、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在新能源时代被迅速拉到了和国产品牌一个水平线,甚至在有些地方还不如人家。
当国产新势力们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重新定义了“豪华”之后,BBA们引以为傲的“豪华感”就显得有点老土了。
中产消费者们也想通了。
以前买个宝马,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
现在,花同样的钱,隔壁的国产车能给你更新的科技、更周到的服务、更超前的体验。
所谓的车标面子,在实实在在的用车感受面前,越来越不值钱。
现在的宝马i3,就像是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儿的诺基亚N97。
它有最好的物理键盘,系统也稳定好用,但当触摸屏和智能系统一来,它马上就成了老古董。
现在还愿意花19万买i3的,可能真的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忠实的宝马粉丝,对那个蓝天白云标有很深的情怀;另一种,或许是真的对现在的电动车市场不太了解,单纯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说到底,技术发展的浪潮是不等人的。
当一个品牌不再能代表最先进的技术时,光靠情怀是卖不动车的。
油改电这条路,已经被证明走不通了。
放下过去的身段,老老实实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纯电平台和技术,才是这些传统大厂唯一的活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