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总是绕不开一个讨论,那就是买混动车的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按理说,混动车能加油也能充电,应该是最没有里程焦虑的选择,但实际用起来,很多人会发现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
纯电续航里程吧,多数车型也就一百多公里,稍微跑远一点,或者在市区里多开几天,电就用完了,发动机就得启动。
这么一来,纯电模式带来的安静和低成本体验就打了折扣,感觉上更像是一台背着电池的燃油车。
可要是想频繁充电,保持纯电行驶,那充电慢的问题又来了,在充电桩旁边等个把小时,也不是个轻松事儿。
就在大家对混动车的体验还有些许疑虑的时候,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品牌岚图,做了一件挺有魄力的事情,他们直接把实验室搬到了央视新闻的直播镜头前,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一套他们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叫“岚海智混”,似乎是想从根儿上解决混动车主的这些烦心事。
这件事发生在8月22日,岚图汽车和央视新闻联合搞了一场直播,主题叫《顶级实验室》。
他们这次发布的“岚海智混”技术,最核心、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把通常用在高端纯电动车上的全域800V高压系统,应用到了混动车型上。
可能很多人一听800V这个词,会觉得有点专业,其实简单理解,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充电速度变得飞快。
过去,大家总觉得混动车反正能加油,充电快不快似乎没那么重要。
但岚图这次的想法显然不一样,他们认为,未来的混动车,应该让车主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能享受到纯电动车的驾驶感受,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方案。
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一块大电池是不够的,还得让这块电池用起来方便。
岚图公布的数据很有说服力,搭载这套新技术的车型,在CLTC标准下的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360到410公里。
这个数字是什么水平呢?
它已经超过了不少市面上的小型纯电动汽车的总续航。
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可能充一次电就足够一周的通勤使用了,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去趟郊野公园,发动机几乎没有启动的机会。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混动车的使用逻辑,让“用电为主”真正成为了现实。
而且,它的综合续航里程超过了14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长途出行的焦虑都烟消云散,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间甚至可以不用刻意规划去哪充电或加油。
解决了续航问题,再来看补能效率。
这就要说到800V平台的巨大优势了。
岚图的这套系统支持5C超级快充,官方宣称电量从20%充到80%最快只需要12分钟。
12分钟,也就是在高速服务区去一趟洗手间,买瓶水的功夫,车辆就能补充回来两三百公里的纯电续航。
这种接近加油的补能体验,可以说彻底解决了混动车充电慢的痛点。
过去那种为了省油而必须忍受漫长充电时间的纠结,现在变得不再是问题。
所以说,给混动车用上800V技术,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让它的纯电模式变得真正实用、好用,让车主能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一台纯电动车来开。
当然,技术好不好,不能只听厂商自己说。
岚图这次联合央视搞直播,就是为了把真实性能和安全性摆在台面上,让大家亲眼见证。
他们在直播中进行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测试。
比如,在零下24摄氏度的极寒环境里,很多电动车的电池性能会大打折扣,充电速度会变得很慢。
但岚图的测试车在这种滴水成冰的条件下,依然能实现高速的5C超充。
同样,在模拟盛夏酷暑的52摄氏度高温环境中,充电也毫无压力。
这就向大家证明了,无论是在中国的北方冬天,还是南方夏天,这套系统的表现都是稳定可靠的,不会因为天气变化而影响使用体验。
除了性能,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
直播中,岚图对他们的电池包进行了一项堪称“残忍”的组合测试:先用钢针刺穿电池包,然后再从5米的高空把它摔下来。
针刺测试是行业内公认的最能考验电池安全性的项目,因为它模拟的是电池内部发生短路这种最危险的情况,很多电池都过不了这一关。
直播镜头下,岚图的电池包在被钢针刺穿后,没有冒烟,更没有起火。
随后,这个已经被刺穿的电池包,又经历了5米高空坠落的冲击,结果依然保持稳定。
岚图通过这种最直接、最极端的方式,向所有消费者展示了他们对自己技术安全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岚图宣布这项技术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的“期货”,而是“发布即量产”。
他们计划在年内就把这套“岚海智混”技术搭载到三款全新的旗舰车型上。
这三款车覆盖了当前最主流的汽车品类:包括将在8月29日开启预售的全球首款800V智能超混MPV——2026款岚图梦想家,一款纯电续航能达到410公里的混动轿车——岚图追光L,以及一台全新的大六座旗舰SUV。
这样一来,岚图就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在MPV、轿车、SUV全品类产品线上都搭载800V混动技术的品牌。
这背后展现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领先一步,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体系能力和执行力。
它标志着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领域,已经从过去的学习和追赶,发展到了今天可以定义行业新标准、引领技术新方向的阶段。
这不仅仅是岚图一家企业的突破,更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向上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