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技术的进步,最近确实让人振奋。这个突破点,咱们得实实在在看,不是空洞的概念。从数据上看,很多新车都开始往大电池+小油箱方向调整,零跑D19、尊界S800、智己LS6、智界R7等等,它们都装上了超过50度的电池组。其实这不是随便说说,不少车主反映,实际续航都在300公里左右,有的更夸张,比如零跑D19,宣称搭载80度的大电池,纯电续航达到500公里。没错,就是500公里。这数据如果都靠谱的话,意味着增程车已经开始走向纯电成主,油箱变成应急备用。
其实我一直觉得,增程技术最难的,就是怎么平衡油箱大小和电池容量。你想,要是油箱太大,成本高、空间占用大,会影响车的布局。而油箱太小,续航又受限制。所以看这些新车,厂商似乎都在试图做极端点——大电池,为的就是足够长的续航;油箱缩小,为了压缩空间和成本。你问我,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我猜,反正车企都是想办法让续航更靠谱,能可靠应付一些长途出行。
但我也在想,能真的做到纯电?别被表面迷了眼。很多方案都在给纯电让路。你没发现吗,接下来小鹏要推超级增程,还有小米的第一款增程车,似乎都在朝长续航+纯电体验努力。它们会不会真把油电结合做成纯电+备用电源的模样?我猜未必完全,只是用以缓解续航焦虑。
对比一下,同价位几个同类车型,增程车和纯电车的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就拿续航来讲,增程车给人一种我还可以再跑的感觉,特别是搭载大电池的车型,跑个几百公里就像喝水一样容易。反过来说,纯电车要想做到类似续航,就得装出一脸比油车还耐跑的大电池,可这车空间就受影响。我一直以为,用实际使用体验来衡量最靠谱。
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大部分厂家在宣传时,都是纯电续航300+,油箱小、快充快充,但实际体验,充电桩的普及还远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一个充电两次,回家堵车导致的充电时间,还是会让你觉得慢。怎么说呢,纯电车的燃油车追赶的速度,明显快于燃油车追赶纯电的速度。百公里的能源成本,纯电大概是0.3元左右(不算充预约和充电站等待时间),燃油车大概1元多。这是一部分人忽略的细节——纯电车其实在用电费说话。
我还在猜测,未来会不会有纯电+小油箱+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油箱还是留着,但用得更少,然后所有续航焦虑都靠电池和快充解决。这让我想到之前和修理工聊过,修理一辆增程车,他说你别小看那油箱,平时就是备用,最多应付突发状况。车里那大电池叫人羡慕,续航足够长,充快充慢都OK。
这里就有个疑问:你觉得,用户会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折中方案?我自己比较怀疑,还是有不少长途出行的朋友说,万一高速上没充电站,油箱还得留点油。但我也在想,没细想过,这些问题到2030年应该会逐步解决——毕竟技术在进步,充电速度在快,充电站也在大量铺开。
而这里很有趣的一个点是,纯电车的极限其实还在路上。到时候,充电速度一定会比现在快一些,充电站的布局也会更合理,甚至出现像加油一样便利的场景。那样,油箱继续存在的意义就更模糊了。未来的纯电车可能就会像现在的手机一样,续航超过300公里其实算是常规操作,你会问:那还要油箱干嘛?——我估计,除非突然电池技术突破,不然增程车还会存在一阵子。
增程技术的逐步成熟,或许真能帮我们在彻底切换到纯电之前,有一个缓冲期。这也不用担心,毕竟换代总要经历过渡期。只是,我有个自嘲想法:到可能油箱变成了应急备用,车内多了个金属箱,剩下的用法,就是偶尔用用,和现在的备用轮胎差不多。你说,未来会不会有人真为了节油,拆掉油箱,全部靠电?(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现阶段,增程车的最大优势,就是给长途提供了一个兜底方案。对那些需要跨省长跑,或者担心充电不足的人来说,它似乎更靠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品牌把带油箱+大电池组合,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布局。
你觉得啊,五年内,纯电会不会变得像现在的手机,随便充?这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基础设施和惯的转变。有个模糊猜测——或许某一天,油箱就变成了应急备用,主要功能变成应付极端情况,普通日常都靠着高速快充和大电池过日子。
存在的一个疑问:到2040年,会不会彻底抛弃油箱?这个问题留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一场过渡的剧本逐渐展开。
⁂
(快被这个题目绕晕了,有时候想,真能把油箱完全隐藏在车底,没有油箱的日子,究竟啥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